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邑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中部,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近代这里发展出了可观的中小城镇群,其层级完善,空间结构清晰。中心城镇和小城(圩)镇经历市政改良,形成了以骑楼为特征的、具有典型岭南地域特征的市容市貌。本文对近代四邑地区的重要城镇进行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构建了区域城镇体系-城镇整体空间布局-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研究体系。与此相对应,以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等级规模、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为研究前提,对中心城镇的选址、整体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以骑楼街市为主、以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为标志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关注近代市政规划与管理对城镇空间形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较为全面的阐释了近代四邑地区城镇的近代化特征。首先,以近代四邑侨乡的商业经济繁荣为切入点,对其城镇层级分布进行了研究,将近代四邑地区的城镇归结为中心城镇、小城(圩)镇两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其数量、等级、规模、密度、空间分布与结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总结其与侨乡经济、交通网络、地方社会力量间的关系。第二,对近代四邑侨乡城镇的市政管理与规划监管进行了分析,对各县工务部门的职能、机构设置、例规章程以及监督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有效的市政管理和科学的城镇规划是近代四邑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不仅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加快了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受益者负担制度的普遍推行则是城镇基础设施近代化的有力保障。第三,对中心城镇和小城(圩)镇城镇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中心城镇的位置、空间分布与扩展的特征,认为连城式、组团式、带形是近代四邑侨乡中心城镇典型的整体空间格局。对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骑楼街市的基本构成、道路网络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街坊式布局、格网式布局、条带式布局三种道路格局是近代四邑中心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形态。小城(圩)镇的空间结构以骑楼街复合圩场为特点,是传统坐商与圩廊相结合的大型圩市形态的延续。以典型的中心城市——台山城为例,分析了其在近代城市职能转型之后,城市整体空间的扩展,其格局转变为以旧县城为中心向东西两翼扩展的组团式形态。城市中部和西翼的内部空间以均质特征格网式道路网和拼贴街坊式道路网为主体,形成了网络交错,自成一体的商业空间形态;城市东翼为三大中学构成的文教区,城市周边则被三大城市公园环绕,具有花园城市的特点。第四,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近代四邑地区的公共空间发展与公共建筑建设。公园是近代四邑地区的重要公共空间,对其选址、空间布局和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西合璧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近代转型。同时,关注了近代四邑地区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建设精美的文化教育建筑和医疗建筑、市政建筑等,对其功能布局、建筑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热衷公益的传统与强国富民的社会理想是近代四邑地区城镇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