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我观及其现代意义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xio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之谜”是“存在之谜”的核心所在。自我问题是哲学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也一直是哲学家们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所继承的近代“自我”的扬弃,揭示了人的实践和社会存在本质,为解开自我之谜提供了新的进路,使得“自我”概念从认识论范畴转为存在论范畴,并具有了独特的理论内涵。马克思思想的转向消解了近代“自我”的基本取向,但没有消解“自我”问题,也并没有完全消解“自我”问题固有的意识性、内在性、超越性,而是在唯物史观的框架内,在实践生成中、社会关系中和此岸世界来理解“自我”问题的意识性、内在性和超越性。马克思并没有成体系的、集中论述的自我理论,但他的思想中无疑包含着对自我问题的重要解答,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分析。
   马克思对自我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层层推进的心路历程:神学思想中的理性“自我”——“自我意识”意义上的精神自我——从现实生活和劳动出发对“类”我的认识,逐渐克服之前的精神自我——在唯物史观中重新建构“自我”,物质实践被明确为自我存在和实现的基础;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构成普遍性的“我”和个体性的“我”、自我的经验存在和超越性得以解释和实现的现实背景。文章在梳理的同时,也试图结合马克思的生活经历展现出他持续不断的自我超越。
   本文结合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人的本质、社会存在、人的解放等,尝试分析了他对自我问题的四个重要方面的解答:自我在实践中产生并生成,由此马克思从近代意义上的内在“自我同一”走向现代意义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从近代认识论的先验建构回落人间;个体自我与普遍自我(共同体、类的自我)的根本关系在社会存在中实现;人通过此岸世界的社会历史运动,以一种建构人性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在前述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提炼了马克思对近代自我理论转向和超越的根本特征:从意识论到实践论的自我;从个体本位的自我到个体与社会辩证关系中的自我;从天国到人间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从关注“自我”的认识转入关注“自我”的实践活动和生存状态的解放,从而进入了一种存在论的视野;同时马克思对自我问题的理解是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意义的。与此相关,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学者对“自我”的理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自我观也为现代自我理论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具有方法和思路上的独特之处,但也存在值得反思之处。论文最后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对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包含的自我观进行了阐释、比较和反思。
其他文献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或者说她的关于行动的理论)的一个起点性、基础性的概念就是人的“复多性”(plurality),直译就是复数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很多人(而不是一个人)在一起”。但这个概念决不仅仅指“人们在一起”或“与他人共在”。在这个“与他人共在”的基础上,这个复多性的概念更意味着“多元性”。多元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与人有着本质的差异性,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也都是平等的),第二
学位
由于胡塞尔本人经常用不同的词指称和解释“noema”这一概念且没有对它的内涵进行明确地规定,结果便产生了对这一概念的古尔维奇式解读与弗雷格式解读之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意向相关项到底应该解释为对象还是应该被解释成语言意义;二,意向相关项与同一性对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因此,这篇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澄清胡塞尔的意向相关项理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需要完成如下三个任务:一是澄清意向相关
学位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出关后去向不明。汉魏时期,兴起了老子西出化胡之说。唐朝时,玄奘和成玄英将《道德经》合译成梵文。唐朝来华景教传教士利用佛老翻译《圣经》。明清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采取适应策略,以西儒的身份传教,开创了利玛窦路线,把中国文化传到了西方,中西文化交流更为常态化。肇端于教会内部的中西礼仪之争,导致儒耶危机,教权和皇权紧张,破坏了中西交流与合作的局面,导致康熙禁教。索隐派继起,
学位
本文以陆九渊思想中的基本概念“本心”为中心,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从本心与理的关系、本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存立本心的工夫三个方面,阐释了“本心”在陆九渊思想中的统领地位。  “本心”在陆九渊的思想中主要有四方面的内涵:本心内在于个人;本心具有普遍性;本心为人先天具足;本心具有发动工夫的能力,这四种含义各有所侧重,但内在是贯通为一的。本心内在于每个人,是人先天具有的,但却是人人所共有的类本质,人依此
学位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迹的传世文献。其体例与《论语》相近,而篇幅则远远超过了《论语》。《孔子家语》内容十分丰富,对孔子的先世、出生、死亡、日常生活、思想主张、教学和社会政治活动,以及孔门弟子的言行,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述。全书的重点则是记述孔子的思想主张,特别是载录其自然观、道德修养论、社会政治观和教育等思想内容所占篇幅最多。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孔子家语》中的思想术语往往与
现代中国推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律制度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这些制度依凭于程序正义的理念。作为一种源自于西方的重要理念,程序正义在西方思想文化中有着悠远的历史。程序正义不仅体现于西方的法律制度之中,而且还体现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尤其是民主制度之中。然而,中国学术界对程序正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学领域,法学领域的程序正义研究很容易忽视程序正义与现代政治的内在关系。事实上,在自罗尔斯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中,程序
学位
对于空间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是当代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伴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兴起,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平台和话语资源。本论文通过研究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大卫·哈维的空间批判理论来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  大卫·哈维,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空间批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和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探索者之一,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文地理学、社会科学理论等诸多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但由于其研究
批判地介入社会,是作为特定理论形态的批判理论特有的理论指向,是批判理论内部各学派共同的理论姿态。作为批判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终生致力于以无情的理论批判和不妥协的革命实践,希望在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并实践地改变世界。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地诠释了批判地介入社会的价值旨趣、现实路径和基本主题。  马克思凝练了“改变世界”的批判精神,彰显了人类解放的批判旨趣,确立了探索人的异化的现实社会根源的批判主题,力
学位
德勒兹,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具独特性的思想家。德勒兹深入思考“奥斯维辛之后”的哲学主题,直接参与法国五月风暴,这两个历史事件也成为划分他思想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坐标。通过对哲学史的研究他确立了差异哲学和先验经验主义,这为他的政治哲学研究打下坚实根基。在批判同一性哲学、否定辩证法的基础上,德勒兹确立了差异的、肯定的和实践的哲学,并由此从纯哲学转向政治哲学。  德勒兹认
学位
“阶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不仅使得其历史观能够成为“历史科学”,也使得其政治哲学高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但是,在“后革命时代”境遇下,关于“阶级死亡”的话题触痛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神经。如何进行深入的解读?这首先需要理解一种背景,即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了整个政治哲学传统的“换牌术”,即将传统西方政治哲学的“规范性政治哲学”更换为奠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上,从而建构了历史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