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本心”思想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陆九渊思想中的基本概念“本心”为中心,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从本心与理的关系、本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存立本心的工夫三个方面,阐释了“本心”在陆九渊思想中的统领地位。
   “本心”在陆九渊的思想中主要有四方面的内涵:本心内在于个人;本心具有普遍性;本心为人先天具足;本心具有发动工夫的能力,这四种含义各有所侧重,但内在是贯通为一的。本心内在于每个人,是人先天具有的,但却是人人所共有的类本质,人依此而区别于禽兽,顺此本心做工夫即可充分展现人之为人的高贵特性。本心的四个内涵,体现了陆九渊本心与天、本心与工夫内在一体的思想路径。“本心”和“心”或“人心”,在陆九渊的思想中是有区别的,与“本心”的先验性不同,后者是现象界中本心落于气质或物欲而呈现出的非本真状态。
   陆九渊所论之“理”是一个贯通形上与形下、即本体即现象、即内在即超越的真实本体。陆九渊认为“本心”和“理”是本然合一,而非外在的、识取的合一,这即是“心即理”的要义。在“心即理”的前提下,陆九渊凸显了人的道德自主性,为道德实践的必然性提供了内在的基础。“本心”是纯粹的道德实践力,是一切道德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基础。这一道德实践力的展开,必然是具体的道德行为,而在诸道德行为中,必然包含着道德律,即天理,陆九渊的“心即理”在此基础上即可成立。
   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将本心扩展到宇宙万物的层面,使本心处于宇宙本体的位置。在这里,陆九渊继承了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通过保养、扩充人的本心,以体悟人之为人的本性,最终体证“德性天”的价值内涵。因此,陆九渊的宇宙是在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前提下,宇宙向人所呈现出的是价值意义,而不是物理认知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的“格物”即是“格心”。
   陆九渊工夫论的特点是从本心向外扩展的易简工夫。工夫论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人常陷于“物欲”和“意见”,要从其中超拔,首先要由“先立乎其大”始,即自觉人之本心的主宰力,立大首先要有志于圣学,因此要“立志”,而“立志”的基础在于辨别正确的志向,区分的标准就是“义利之辨”。
其他文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俄国乃至在世界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宗教大法官”一章更是被誉为是其所有作品中最核心和最珍贵的部分。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该作者生长在宗教文化的土壤中,并试图通过其作品阐发他对于宗教哲学的理解,已经被认为是公认的事实。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汉语学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也开始
审美现代性可以说是目前的一个热门词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现代性的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审美现代性思想,并进而追溯到19世纪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波德莱尔作为“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早期主要倡导者之一,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赋予了这个词一种全新的含义。波德莱尔所处的时代,由于工业革命所造就的现代大都市已经初步形成,现代都市飞速发展的特征也已经呈现。由于发展迅速,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感
学位
“审美无利害”原则的确立在美学界被公认为是现代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分水岭,是使美学终于获得独立的一块理论基石。由此,“审美无利害”成为康德以来西方美学史上的核心命题,更是现代美学的核心命题。自康德从经验与先验两个层面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剥离,以“无利害”的愉悦为美与审美产生的基点,确定主体鉴赏判断的能力与原则以来,审美无利害原则遂成为美学发展演进的一条主线,美学理论与文艺实践几乎总是在“审美无利害”与“
学位
“艺术摹仿真”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古老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理论话题。柏拉图率先从这个角度对艺术的合法性地位提出了质疑,而在亚里士多德做出辩护之后,它则成为西方哲学界以及艺术界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18世纪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黑格尔也认为艺术只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第一阶段,最终要被哲学所取代。进入二十世纪后,艺术实践的多元化发展更是使艺术在摹仿真的维度上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艺术的终结因此成为一些
学位
人物品鉴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品评、鉴赏、褒贬人物的文化现象。在这一时期内,与人物品鉴相关的人物和著作比较多,刘劭的《人物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性著作。《人物志》中的人物品鉴既承续了汉末人伦鉴识之风,又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魏晋人物品鉴、人物品藻等文化现象。《人物志》虽然是出于建立客观的选材标准的政治实用目的而著书立说的,但是其注重从人物的外在形象而“观”其内在性情,从而鉴别出不同的人物类型,这种人物品鉴
学位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苏珊·朗格艺术符号论的基础之上,从符号创造、情感概念、抽象等概念出发,深入发掘朗格理论中有关“艺术欣赏”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批判和继承,进一步指出“观众”在艺术欣赏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艺术不能没有观众,“观众-艺术品”的关系与“艺术家-艺术品”的关系同样重要,因此,同艺术创造的活动一样,艺术的欣赏活动也是构成艺术本质的重要内容。  朗格否认了艺术家和观众的直接交流,而只承认“艺术
古往今来,伦理和道德就是人们生活中纠结不清的问题。伦理与道德也是齐格蒙特·鲍曼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齐格蒙特·鲍曼对伦理、道德的探讨以人类所处的道德场景为路径,主张自治道德、关注他者。他从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入手确立了关于后现代伦理观的建构原则。尽管鲍曼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家,他对伦理、道德的关注源于对大屠杀事件的分析,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中,伦理学进入了他的理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或者说她的关于行动的理论)的一个起点性、基础性的概念就是人的“复多性”(plurality),直译就是复数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很多人(而不是一个人)在一起”。但这个概念决不仅仅指“人们在一起”或“与他人共在”。在这个“与他人共在”的基础上,这个复多性的概念更意味着“多元性”。多元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人与人有着本质的差异性,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也都是平等的),第二
学位
由于胡塞尔本人经常用不同的词指称和解释“noema”这一概念且没有对它的内涵进行明确地规定,结果便产生了对这一概念的古尔维奇式解读与弗雷格式解读之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意向相关项到底应该解释为对象还是应该被解释成语言意义;二,意向相关项与同一性对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因此,这篇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澄清胡塞尔的意向相关项理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需要完成如下三个任务:一是澄清意向相关
学位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出关后去向不明。汉魏时期,兴起了老子西出化胡之说。唐朝时,玄奘和成玄英将《道德经》合译成梵文。唐朝来华景教传教士利用佛老翻译《圣经》。明清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采取适应策略,以西儒的身份传教,开创了利玛窦路线,把中国文化传到了西方,中西文化交流更为常态化。肇端于教会内部的中西礼仪之争,导致儒耶危机,教权和皇权紧张,破坏了中西交流与合作的局面,导致康熙禁教。索隐派继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