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熊:一个明遗民的世界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r5134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遗民是明清易代之际衍生出来的不仕新朝的士人群体。以福建遗民李世熊为个案,通过文集、族谱、方志、年谱等资料,本文关注李世熊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段的生活,探讨李世熊的交游圈及其变化,考察他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遗民放回具体的时空中分析其产生原因,从而深入了解清初士人矛盾多变的生存方式,揭示士人在明清易代的特殊背景之下的心态变化过程。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李世熊的交游圈的地域范围和成员,以及交游圈的时空变化。第二,明亡之后,李世熊与师友讨论的话题,集中于身份的识别、生死观念的解释、对历史的态度等三个方面,李世熊在这三个问题上的观点反映了他对自己、时代及历史的认知。同时,与李世熊关系密切的师友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待时事的态度,因此本文以黄道周、曾异撰、易堂九子、黎士弘为例,论述他们在时代变化之下的不同选择,以及李世熊对他们的评价。第三,乡族是李世熊交游圈的最内一环,不仅因为李世熊实际上从未离开乡土,更在于李世熊在乡土中倾注了太多的个人理想。故有必要从地域社会的角度对李世熊隐居后的生活进行分析,并重新认识李世熊在地域社会和家族建设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清政府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其重要目的开始进行司法改革。1907年天津设立地方审判厅,并开始受理华洋诉讼①,遂产生了一种新的华洋诉讼理案模式,即审判厅理案模式。审判厅
土改。在新中国初期的土改前,该村耕地较少,人均占有量不多,也没有出现土地占有严重不均的情况。这里的村民,生活淳朴,祥和安宁,与外界的联系不多,经济落后,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村民主
20世纪初,民族主义被唤醒于中华大地。一系列的收回路权、矿权运动在在中国各省轰然兴起。1905年-1911年江浙两省人民反对借用英款修筑苏杭甬铁路的斗争,因其持续时间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