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来源 :叶秀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RUOFEI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方法作为教育实效性取得的重要因素,一直活跃于教育改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方法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主体间性理论超越传统单子式思维,倡导主体间的共生性、整体性与和谐性,具备交往性、平等性、亲和性、生活性等特质。将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将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实效、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再是教育者的独角戏,体现了教育主体的良性互动;也不再依靠外在的制约使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而是用平等交流、人文关怀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追求。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发展和演变,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合国内外思想文化、不断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坚实的理论基础、客观的现实根据、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契合等因素为主体间性视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在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遵循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生活化与规范化相结合、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立足于以新时代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主体间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使方法从权威服从转向民主参与、从单向传递转向多维沟通、从传统说教转向教学相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就要从这两方面下功夫。与此同时,方法并不能独立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因此,为了保障和推进方法的实施,还应深入探究提升方法运用有效性的保障策略。
其他文献
四川地域辽阔,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且底蕴深厚,近年来,四川正在积极探索适合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目前学者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多是从单体层次,较少从区域层次上进行分析。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在整合大量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力图从“文化基因”的视角,挖掘川西区域内汉族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价值和村落发展、传承特点,通过对区域整体性的深入研究,寻找川西汉族传统村落传承的共性,以期更好地对传统村落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学界在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不同类型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问题关注不够,有必要进行类型化比较研究。为了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各地进行了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探索与创
学位
学位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党把制度建设更是摆在了突出位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初步探索和尝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首演。中央苏区时期在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党把马克思主义制度建设相关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伟大尝试,孕育了国家制度体系的雏形,对新中国成立以及新时代中国的政权建设、国家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制度建设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