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质量。
青年教师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大学教师发展政策的基本命题。对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发展需要的深入研究亟待开展。
与传统对这一议题大多采取实证或思辨的研究范式不同,本研究遵循质的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论的研究设计路径,选取我国研究型大学中的数位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深入他们的现实生活,收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深描”,全面呈现研究型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初期的日常工作、生活图景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材料分析坚持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对原始材料逐级编码,提炼出相关的核心概念、命题,最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归纳形成“实质理论”。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场域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运用“场域”、“资本”、“惯习”等核心概念,本文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将中国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场域”,研究在这个物理空间与意义空间的组合与生成中,青年教师所处的位置与所持的立场,以及他们如何参与场域资本竞争,履行游戏规则,生成何种惯习,其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资本以及所具有的惯习又是如何影响其行为策略并再制着大学场域结构。
对方法和理论的新尝试,为本研究带来了新发现。研究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场域并非一个平等探究真理的学术共同体,而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科层场域。青年教师被有形或无形的力量隔离或散落在场域的边缘,他们在经济收入、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遭遇着一系列“现实的冲击”和困惑。如同一些无所依附的单质元素,他们游离漂浮在场域的各个角落。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想像的那样,青年教师的态度立场导致了他们学术职业的发展状况,事实是他们在大学场域中的位置左右了他们的立场。
青年教师在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他们的行动策略和发展走向受制于其资本的数量和结构。虽然文化资本仍是大学场域中新一代学者努力争夺的目标,但对制度化文化资本的争夺占据明显的优先地位。与此同时,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也发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质量。
青年教师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大学教师发展政策的基本命题。对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发展需要的深入研究亟待开展。
与传统对这一议题大多采取实证或思辨的研究范式不同,本研究遵循质的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论的研究设计路径,选取我国研究型大学中的数位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深入他们的现实生活,收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深描”,全面呈现研究型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初期的日常工作、生活图景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材料分析坚持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对原始材料逐级编码,提炼出相关的核心概念、命题,最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归纳形成“实质理论”。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场域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运用“场域”、“资本”、“惯习”等核心概念,本文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将中国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场域”,研究在这个物理空间与意义空间的组合与生成中,青年教师所处的位置与所持的立场,以及他们如何参与场域资本竞争,履行游戏规则,生成何种惯习,其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资本以及所具有的惯习又是如何影响其行为策略并再制着大学场域结构。
对方法和理论的新尝试,为本研究带来了新发现。研究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场域并非一个平等探究真理的学术共同体,而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科层场域。青年教师被有形或无形的力量隔离或散落在场域的边缘,他们在经济收入、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遭遇着一系列“现实的冲击”和困惑。如同一些无所依附的单质元素,他们游离漂浮在场域的各个角落。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想像的那样,青年教师的态度立场导致了他们学术职业的发展状况,事实是他们在大学场域中的位置左右了他们的立场。
青年教师在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他们的行动策略和发展走向受制于其资本的数量和结构。虽然文化资本仍是大学场域中新一代学者努力争夺的目标,但对制度化文化资本的争夺占据明显的优先地位。与此同时,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少数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员,凭借充足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占据着场域中的有利位置,成为大学场域的支配力量。他们通过积累以行政头衔与荣誉奖励等形式存在的资本来争夺学术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青年教师在这个场域的遴选、升迁以及事业发展,进而维持与再生产现存秩序。因而,青年教师的实践策略也由争取文化资本为主转向争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以此增加自己的资本总量并改变自己的位置。
大学场域诸多不成文的规则界定了教师们常态的事业发展轨迹,这些规则内化成青年教师的惯习,惯习进一步形塑着他们的行为策略。从整体上看,“顺应”
与“服从”仍是青年教师基本的在场生存策略,对未来的“幻象”是支撑他们突围进场的动力,“到较低一层次的高校”则是他们退场的主要选择。虽然对场域内种种做法的合法性有异议,其价值取向与学校正在实施和期望的改革方向之间也存在着隐蔽的紧张关系,但他们仍然寻求得到有关机构的承认,这种行为策略反过来再生产着大学场域的结构,大学场域便实现了权利资源分配的合法性和再制功能。
本研究最后认为,现今大学场域呈现出一种倒错的结构:“文化的创造者”让位于“文化的掌管者”,而“文化的掌管者”一面依附于科层赋权,一面受市场支配。科层场域和经济场域逻辑在大学场域的运行,既扭曲了学术职业的本质,也误导了参与这个场域游戏的青年教师的发展轨迹。而促使大学由科层场域走向科学场域,营造一个符合学术职业发展内部逻辑的大学生态环境,不仅是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根本出路,也是大学教师发展政策的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