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真逸史》是明末方汝浩撰写的历史演义小说,所使用的是晚明古白话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汉语后期口语的真实面貌,口语性强,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文献。本文以《禅真逸史》中的代词为研究对象,将其94个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统计每个代词的使用频次,大致勾勒其来源以及发展过程,描写其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全面展示《禅真逸史》代词系统的面貌。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禅真逸史》进行概述,分析其语料价值,对《禅真逸史》以及近代汉语代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一章为“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反身代词、旁称代词和统称代词。通过考察发现,“我、你、他”成为主要的人称代词,并且其用法功能基本完善,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上古汉语时期广泛使用的代词大多已退出口语领域。“余(予)、尔、伊”在明末已经衰亡,日常口语几乎不再使用,其出现的情况存有仿古的痕迹。“朕”用于君主的自称,对使用者的身份有所限制。“吾、汝”主要用于社会上层人士的自称。反身代词“自”的使用频率仍占绝对优势,旁称代词“别人”的语法功能较为完备,“众人”是最为活跃的统称代词。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形式除了保留上古时期用“辈、等”附加在后面,以及附加词缀“们”之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用单数形式表示复数意义。第二章为“指示代词”,分为近指代词、远指代词、中性指示代词、旁指代词、逐指代词和统指代词。该书中近指代词“这”及其复合形式的使用量已占领先优势,但“此”及其复合形式也仍保持较高的使用量;远指代词“那”及其复合形式的使用量在指示代词中占相当优势,已远远超过了“彼”。《禅真逸史》中一些近代所特有的中性指示代词有的被现代汉语所继承,有的保留在方言中,如恁、恁地、恁般等。旁指代词“他”和“另”的使用最广泛,逐指代词“各”及其复音形式比“每”的使用频率高,统指代词“诸”仍占明显优势。第三章为“疑问代词”,分为七节:“谁”字系列疑问代词、“何”字系列疑问代词、“怎”字系列疑问代词、“几”字系列疑问代词、“多”字系列疑问代词、“甚”字系列疑问代词、“那(哪)”字系列疑问代词和其他疑问代词。通过对疑问代词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疑问代词大部分处于衰退状态,“安”“焉”“孰”有较少数量的用例,其他先秦时期常用的代词如“胡”“曷”“奚”等已不见于本书中,“谁”系、“何”系、“怎”系、“甚”系、“那(哪)”系疑问代词逐渐成为近代汉语疑问代词的主要形式。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述《禅真逸史》代词的特点。通过对《禅真逸史》代词的穷尽性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该书代词系统具有五个特征:一、《禅真逸史》人称代词系统,特别是第一、二、三人称代词,虽形式丰富多样,但体现出功能相对集中的特点;二、《禅真逸史》中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虽已各自成系统,但其代词形式更加复杂多样;三、该书代词仍处于晚明古白话向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但已呈现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四、代词系统的复音化趋势,尤其在指示代词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五、代词的句法、语义功能渐趋完备。《禅真逸史》一书中丰富的代词语料为我们探究近代汉语代词发展的基本趋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反映出该书代词系统在发展中渐趋成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