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喉鳞状细胞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也是影响肿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随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VEGF-C、VEGF-D)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 (VEGFR-3),以及多种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如淋巴管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肾小球足突膜蛋白(podoplanin)和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Prox-1)等先后被鉴定,淋巴管生成已成为肿瘤转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被认为是特异性最强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之一。已有临床研究表明VEGF-C、VEGF-D、VEGFR-3表达与喉癌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实验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研究也证实:VEGF-C和VEGF-D诱导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在促进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人类肿瘤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和临床意义虽已在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实体瘤中有报道,但结果颇受争议,其焦点主要在于:一是瘤内是否存在功能性淋巴管?二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是瘤内还是瘤周淋巴管生成起主要作用?目前,喉鳞状细胞癌(LSCC)淋巴管生成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VEGF-C/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上,有关瘤内、瘤周淋巴管生成与预后关系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并且,国内外很少报道LYvE-1在喉癌中的表达情况和系统地比较喉癌标本中有无淋巴结转移与VEGF-C、VEGF-D、VEOFR-3、LYVE-1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
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喉鳞状细胞癌常规石蜡病理切片,比较喉癌标本中VEGF-C、VEOF-D、VEGFR-3、LYvE-1的表达水平,并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对照,试图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在喉癌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喉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及意义,为此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抗淋巴管生成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06年12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手术治疗、并完全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研究对象:(1)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2)组织学诊断为喉鳞癌;(3)喉部分或全切+淋巴结清扫术作为初治方法;(4)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存档蜡块。共有32例入选。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各标本VEGF-C、VEGF-D、VEGFR-3、LYVE-1的表达,光镜观察结果并确定这几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对VEGFR-3、LYVE-1阳性脉管计数,评价VEGFR-3和LYVE-1两种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内皮表达情况:并对肿瘤不同部位的以上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VEGFR-3、LYVE-1瘤内、瘤周阳性染色与喉鳞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论:
1.VEGFR-3和LYVE-1可作为淋巴管内皮标志物,VEGF-C/D的表达可能诱导了喉鳞癌淋巴管生成。
2.在喉鳞癌瘤内、瘤周不同部位,VEGFR-3和LYVE-1有不同程度表达,瘤周较瘤内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较无转移的肿瘤表达升高。瘤内、瘤周淋巴管对喉鳞癌的发生、发展均起重要作用。
3.VEGF-C/D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在同一部位(瘤内/瘤周)、同种染色方法(VEGFR-3/LYVE-1)所得阳性脉管数间差异显著;提示在喉鳞癌中VEGF-C/D升高,肿瘤淋巴管生成增多,而淋巴管生成增加可能淋巴结转移率高。从以上可以推测喉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