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中接受主体研究——以微信订阅号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16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媒介是以数字化形式(基本符号为0、1)传播信息的新媒介,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数字媒介密不可分。微信订阅号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数字媒介的典型形态,以微信为承载平台,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向读者推送数字化的咨询内容文本。
  本文通过对微信订阅号的媒介特性及其与接受主体的交互关系分析,希望探讨数字媒介中接受主体和媒介特性的交互关系。
  本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对本文涉及的几个如微信订阅号的选择、文本的界定、读者与批评家的界定区分等重要概念进行阐述。
  第一章分析作为数字媒介的微信订阅号的媒介特性。第一节介绍微信订阅号的媒介融合特性。首先,微信订阅号文本形态是融文字、图片、声音、行动、超链接为一体的多媒介互文、多感官感知的超文本形态。其次,微信订阅号融合多种媒介,所以它所能提供的意义创造的场域也是多样的。最后,微信订阅号的解码必然是联合解码。第二节介绍微信订阅号作为一种突破“冷”“热”媒介界限的“超媒介”特性。其特性表现在文本层次的变异;对主体性的再现,再现的同时也重构为了一种作者、读者、批评家、媒介交互的“人-机”共生的多元的交互性主体;对虚拟-现实的有效融合。
  第二章介绍微信订阅号中不同接受主体对于上章所提到的媒介特性运用。分别从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批评家以及上文提到的多元的交互性主体三个方面通过对微信订阅号文本细读来分析这三者通过媒介特性的运用而想表现什么或实现什么。第一节介绍读者对于媒介特性的运用。读者通过运用媒介特性,参与到意义流动性过程中,实现感官的感知重塑与情感化的自我表达,寻求到新的身份认同。第二节介绍批评家对于媒介特性的运用。批评家通过运用媒介特性,以多元视角探索文本深度意义,批评引导文本重构产生的多重意义,追求数字媒介中的人文内涵。第三节介绍多元交互性主体通过运用媒介特性消除了主体的存在焦虑、身份焦虑、认知焦虑等。
  第三章介绍微信订阅号媒介特性对不同接受主体的交互影响,探讨媒介在与不同接受主体的影响中如何构建自身。第一节介绍微信订阅号对读者的交互影响。微信订阅号通过对读者参与意义流动过程与自我创造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刺激媒介自身的“自我进化能力”。第二节介绍微信订阅号对批评家的交互影响。微信订阅号为批评家提供了视域融合与自我反省的新形式,从而体现了媒介自身发展的独立性。
其他文献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是指存储于网络游戏服务器中,可用现实价值去衡量的财产。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利益性和社会需求证明了其具有继承的必要性。随着网络游戏玩家数量的增多以及大众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价值认可度的上升,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继承问题已经成为民众热烈讨论的问题,因而增加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继承的法律保护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对各种学说进行梳理分析基础上,将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定性为物权更为合理。通过对
学位
董事信义义务是规范董事行为的重要依据。我国《公司法》将董事信义义务划分为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并明确列举了董事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但经具体的裁判案例研究后可以发现,我国董事信义义务的法律适用存在以下两个问题:董事忠实、勤勉义务不区分适用泛化以及董事勤勉义务判断标准不清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立法上我国董事信义义务法律规范存在缺失,法官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引;二是司法上法官适用董事信义义务规范
学位
冷却期制度下消费者无理由取消合同的权利被称为消费者取消权,是一项新型的消费者权利。相较于经营者,消费者由于经济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处于实质弱势地位,容易做出不真实、不自由的意思表示。为实现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设立冷却期制度,是对消费者的倾斜保护。在我国,冷却期制度主要适用于远程交易和直销领域,分别被规定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保法》)和《直销管理条例》
学位
在我国大数据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大数据技术不断创新,大数据应用场景也更加丰富,大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数据交易发展迅猛,大数据流通也促使数据价值凸显出来。当前,我国在法律层面尚无与大数据交易相关的统一立法,仅有部分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但规定相对笼统,仅具有政策宣示作用。大数据交易立法的现状,无法解决快速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大数据产业的有序发展。大数据具备数量庞
学位
文章从经济视角研究张恨水、包天笑的文学创作,以及作家自身的生存模式。探讨新的社会经济语境之下通俗文学与市场、读者、稿费、以及新闻出版业之间的关系。以张、包为例,结合中国近现代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研究通俗文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市场初具规模,出现稿酬版税现象,对作家写作观念形成巨大的影响。从“利己性”角度解释张、包写作的经济动机,讨论通俗作家写作的经济动因与文学写作的关系,为更好
学位
作为集编导演于一体的戏剧家,洪深更有价值的应是其在接受中西戏剧熏陶后生发出的带有普遍性与个人审美特质的表演和导演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本文将目光集中在洪深最为靠近戏剧本体特征与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表、导演理论与舞台实践,并将其放在中国现代戏剧这一大的文学视域下探讨其价值与得失,以期对洪深研究有所补充和推进。本文除了绪论与结语,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主要对洪深的戏剧理论进行文化探源。作为“赴美专攻戏剧第一
学位
“乡下人进城”是贯穿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而在当代陕西的三位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那里,这更是成为了他们小说中着重描写的对象,比如路遥的《人生》、陈忠实的《最后一次收获》、贾平凹的《高兴》等等。归根到底,这源于这三位作家独特的“农裔城籍”身份特征,以及陕西当代文学自柳青的《创业史》起所形成的对农村现实与农民命运的持续性关注。  “乡下人进城”小说有两大基本母题,一是乡下人为何要进城,
学位
家书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信息、遥寄相思的书信文体。一句“家书抵万金”就概括了家书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在通讯不太发达的古代,家书不仅起到互报平安,增进感情的作用,而且家书是家庭成员之间探讨学术抑或长辈对晚辈进行教育的重要媒介。宋代的家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子孙后辈的教育为核心的。宋代的家书总量为470多篇,其中北宋家书300篇左右,南宋家书170篇左右,北宋家书数量接近南宋家书的2倍。本文以宋代家书为研
学位
唐人的出行生活极为丰富,就文人而言,其一生要经历求学、科考、仕进、调任、贬谪、迁居、游历、隐居等过程,漂泊在外乃是唐文人的生活常态。除文人外,僧道、商旅、百姓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出行生活。古时交通不便,人们出行必然要寓居旅舍或馆驿,以获得食宿的供给。唐朝的驿站和驿馆的设置与旅馆业的发展为唐人出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仕宦与科举制度又为唐文人出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唐小说中馆舍故事
学位
差异词语是两地语言差异的缩影。华语社区的差异词语研究一直是近年来词语研究的热点,内地与澳门汉语差异词语的研究作为其分支,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论文以最新出版的《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为语料主要来源,筛选出内地与澳门的汉语差异词语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归纳。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为选题意义的介绍。对内地与澳门汉语差异词语的概念及分类标准进行界定,并对内地与港澳台汉语差异词语的研究进行简要论述。通过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