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荦藏书、刻书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o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绵津山人、沧浪寓公、西陂放鸭翁等。归德府人(今河南商丘人)。清初时期,宋荦在文坛和政坛都堪称活跃,既是开府一方的官员,又是主持风雅的文坛领袖。除此之外,他也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其藏书之富,刻书之精,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宋荦的文集和宋氏藏书目为主要参考资料,同时参考宋氏家集、友朋信札、清廷档案、同时人著作、各家藏书志及现有的学术成果,系统梳理宋荦藏书和刻书的相关情况。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概述研究价值和意义。第二章介绍宋荦的家世、生平和交游情况,以此展现宋荦藏书、刻书的背景。第三章从藏书来源、藏书特色、藏书利用、藏书散佚四个方面介绍宋荦藏书的相关情况。宋荦一生宦游各地,通过继承、御赐、购买、获赠、抄写、子辈助藏等方式,积聚了大量图书。其藏书具有鲜明特色:第一,藏有一定数量的御制书籍;第二,抄本多且富于特色;第三,宋元珍本众多;第四,子书和方志数量较多;第五,宋荦为官之地文人文集丰富。其藏书并非束之高阁,一方面用于个人创作和增长见闻,另一方面也用来编选书籍和刊刻图书。同时,他也乐于将藏书借给朋友,供其借阅与著述。宋氏藏书大约自宋筠卒后开始散出,但并未一时散尽,而是在历经家道渐衰、水厄、战争等多种因素后,不断流出,最终在解放前夕散尽。宋氏藏书当前分散于各地图书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存其藏书最多。第四章分析宋荦刻书的相关情况,宋荦一生刻书甚多,其中以奉旨刻书影响最为深远,不仅引发了康熙朝臣子进呈刻书的热潮,而且推动了“康版书”刊刻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使其从苏州一地的私刻、坊刻风格演变为中央刊刻的“标准”风格,并进而进一步影响了其后的刻书风格。除此之外,宋荦也刊刻自著、家集、时人作品以及重刻古籍,影响亦大。第五章,将宋荦置于清初整体的学术背景当中,总结宋荦藏书、刻书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中國農業史是中國科技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甲骨文發現以來,卜辭中有關農業的記載便成爲學者研究農業史的重要參考資料,王宇信在爲彭邦炯《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一書作序時曾提到:“甲骨文中有關農業的記載堪稱農史之源。”甲骨卜辭中農業材料的重要性於此可見一斑,因此,全面整理這類卜辭是十分必要的,也爲相關研究提供一份可信的參考資料。本文以《甲骨文合集》(以下簡稱爲《合集》)爲基礎材料,參考陳年福
学位
隋代石刻作爲出土文獻,具有真實性、客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對於我們了解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隋代石刻存在一些疑難詞語,且大量用典,給準確理解石刻内容帶來了很大不便。目前的研究偏重於歷史、書法、文字等方面,而詞彙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薄弱且成果分佈零散,需重點加强。本文選取隋開皇元年至十年石刻爲研究對象,依據《隋代墓誌銘彙考》等收録的拓片與録文,對部分疑難詞語和典故展開研究
学位
東周青銅樂器銘文作爲古文字學研究的重要材料,在銅器銘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文獻及出土器物記載,西周時期已有編鐘,後盛行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吳鎮烽主編的《銘圖》《銘續》《三編》是迄今收錄東周青銅樂器圖像及銘文最爲齊全的金文巨著,但由於新材料不斷出土,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有必要對此進行更爲系統的整理研究。本文整理了《銘圖》《銘續》《三編》收錄的東周青銅樂器(以鐘、鎛爲主)及新出土的樂器共八十八
学位
殷商時期,我國向青銅時代邁進,文字體系也早已成熟,青銅器成了記録文字的重要載體。歷來青銅器銘文研究偏重祭祀禮器铭文,兵器因體型較小和特殊的功用刻銘無幾,較少得到學者們的特别關注,因此兵器銘文的地位遠在禮器銘文之下,相關研究也並不系統和完善。此外,玉兵器雖於商時轉爲禮儀用具,但仍是商代兵器不容忽略的部分,其上所書文字蕴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對研究商的時代文化意義重大。本文沿以上思路出發,通過對商代有銘銅
学位
刘克《诗说》成书于南宋时期,主要是对《诗经》中的诗篇进行注疏和解说。其体例为集解体,纂辑诸家之说于前,而系己意于后。刘克在注解《诗经》时,为解说诗篇大旨、疏通诗意,征引了诸多文献,这些文献以经部和史部文献为最。此外,《诗说》引用频率较高的一些文献主要集中于汉代和宋代。刘克解《诗》时,不废汉唐旧注,又广泛引用宋人《诗》解,这反映了他兼采汉宋、兼容并包、不拘泥于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刘克解《诗》还注
学位
王阳明是有明一代备受推崇的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其诗文集屡经门人、后学整理刊刻,版本众多。王阳明诗文集主要分为三个版本系统,即二十八卷本系统、二十四卷本系统与三十八卷本系统。嘉靖十二年黄绾序刻本《阳明先生文录》是二十八卷本系统中最早的版本。嘉靖二十九年闾东刻本《文录》、明刻本《文录》(残存十卷,国图“中华古籍资源
学位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宋末以来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影响了文坛创作的面貌。元初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由金入元的北方文士和由宋入元的南方遗民,他们共同兴起了元代前期的文学和诗文创作;元朝中期统治中心开始向中原转移,统治者越来越重视汉文化和汉儒生,在北方产生了一批散文家、散曲家,在南方则兴起绘画家、书法家;元朝后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张士诚和朱元璋先后招揽文人,形成了吴中文人和浙东文人两大集团,为明朝的文学创
学位
隋代石刻材料不管從地位、數量、内容還是質量來説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但目前關於隋代石刻詞語的研究成果與魏晉南北朝和唐代相比顯得薄弱,隋代石刻中仍有數量不少的詞語需要進一步考釋和研究。本文選取隋大業元年至八年時期的200方石刻材料,在全面校勘、閲讀材料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詞彙學、文字學、訓詁學等相關知識,對本時期石刻詞語進行全面考釋與研究。本文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章“緒論”,對本文的選題依據及研究對
学位
鲍廷博是清代著名藏书家和刻书家,一生致力于藏书、刻书事业,以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古籍的收藏与研究,在学界具有很高的地位。鲍廷博在从事古籍的收藏与研究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的题跋,这些题跋不仅是记载鲍廷博藏书、刻书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能直接体现其藏书思想、刻书理念,同时也是考证其生平信息以及研究古籍善本的重要文献资源,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此外,相较于鲍廷博的丛书——《知不足斋丛书》而言,学界并没有给予其题跋以
学位
学界对于空间义量词的研究已经有非常丰富的成果,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对空间义量词的研究尚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一是没有区分空间义量词和空间义计量词,对空间义计量词的关注不够,在空间义计量词的定义、范围、分类等核心问题上尚存在争议,二是对空间义计量词的特殊表量用法研究关注度不够。故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并分析大量语料,试图对现代汉语空间义计量词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