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来,人们对杜甫的学习与研究历久不绝,蔚为大观。而杜甫,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杰出的诗艺、崇高的人格以及巨大的社会责任感仍然为现代人所仰慕与歌颂。同时,他还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展现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并将人民的血泪真实地展现出来。其人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赞为“诗史”。对于杜甫其人其诗的研究对当下弘扬杜甫精神、推动杜甫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力图以新的视角,将杜甫之后的整个唐五代文人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唐五代文人对杜甫的崇敬、学习、传播以及对杜甫所生活过的成都草堂的拜谒与书写。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绪论主要简述了选择本选题的缘由、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以文学为切入点,从唐五代文人对杜甫诗歌的诵读、编选,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借鉴和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杜甫形象三个方面出发,来窥探唐五代文人的“杜甫情结”。杜甫诗歌开创诗学新境界,并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因而唐五代文人对杜甫的学习必定是多方位的。无论是对杜甫诗歌的诵读、对其诗歌的编定亦或是笔记小说中对杜甫其人其事所作的描写和再造,都直接表明了对杜甫本人的尊崇。而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唐五代文人对杜甫的接受则从对杜甫诗歌风格和诗歌艺术形式的学习以及诗歌思想内容的借鉴中表现出来。第二章主要梳理了唐五代文人对成都杜甫草堂的拜谒、修葺以及书写,以此折射出唐五代文人的“杜甫情结”。杜甫曾经生活过的成都草堂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一种可以代表杜甫精神和心灵世界的空间与载体,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塑造与精神转化的中心。自唐代起,成都杜甫草堂便开始承担这样一种功能。因为成都对杜甫独有的影响以及杜甫为成都赋予的意义,使得成都杜甫草堂成为杜甫精神的重要承载地与象征殿堂。唐五代文人不仅直接对成都杜甫草堂进行文字性的书写,对草堂的参拜以及维护、修葺更展现了文人们对杜甫精神的弘扬与传承。第三章从社会背景、共同的思想基础以及蜀地文化对文人的浸染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五代文人“杜甫情结”产生的原因。历史的主题决定了文学的主题,在同样战乱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们便在无意识中做出了和杜甫相似的选择,文学创作的主题开始转向颠沛流离的人群。而共同的思想认同,让唐五代文人与杜甫有着同样的政治理想。理想作为一个人行为的依恃必然让唐五代文人与杜甫不自觉靠近,进而在诗歌中寻找心灵的际会。杜甫自入蜀后,诗歌风格开始转变,蜀地独有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对杜甫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唐五代文人入蜀后,也开始学习杜甫蜀中的创作,可见地域环境对文人们文学创作的影响。第四章梳理了自中唐到五代文人“杜甫情结”中表现出的审美变化和情感流变,进而分析了唐五代文人的“杜甫情结”对后世尊杜崇杜的影响。自韩愈与白居易从形式和内容出发对杜甫进行全面学习开始,晚唐五代文人也大致沿着这两条路径学习杜甫,但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文人们政治理想的破灭,晚唐五代文人的诗歌最终在诗人们自我迷失的心境中走向世俗与娱情。唐五代文人的“杜甫情结”对后世杜甫的接受也有较大的影响,唐五代文人对杜诗的学习、对杜诗“集大成”的认识、将杜诗冠以“诗史”之名以及对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都为杜甫的接受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