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是指学生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的认知、情绪及活动,使其指向目标的达成(Zimmerman & Schunk,1989)。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和动机三方面的要素。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学习形式和效果的体现,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年龄阶段。对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过程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一些,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研究也有一些,但缺少纵向研究。本研究从发展性研究角度入手,对自我调节学习量表的三个分量表进行发展性的修订和研究:动机量表;策略量表;意志量表。对修订后的量表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效果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式拟合。在方平(2003)修订的量表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了发展性的修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对修订的量表进行再施测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模式一比较适合小学初中等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拟合指标较好。模式显示,价值因素和自我效能、情感因素通过对元认知和动情控制因素对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元认知和自我效能因素对成绩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较为迅速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本研究对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研究还结合了实验室研究。利用量表筛查出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较高和较低的大学生被试,进行Go/Nogo任务是考查抑制过程,发现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之间、和反应控制之间的对应关系。此任务是反应抑制过程的经典范式,其中包含对其进行反应的刺激和对其进行反应抑制即不反应的刺激。其中,进行反应的刺激常常以小概率事件形式出现。在反应和抑制之间转换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说明被试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在本研究中,被试对Go任务的反应时在被试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被试在Go/No-go任务中的反应和抑制之间的转换过程具有显著性差异,即有的被试比较灵活而有的被试比较刻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较高的被试组,即自我调节学习量表得分较低者,反应时较短,反应速度较快;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较低的被试组,即自我调节学习量表得分较高者,反应时较长,反应速度较慢。本研究对同样的范式进行了脑机制研究,将Go/No-go范式应用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高低水平的两组学生被试,探讨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高低水平的两组学生在Go/No-go范式中体现出的抑制能力差异的脑机制。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高低组被试在No-goP3的趋势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说明他们可能存在不同水平的反应抑制控制能力。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