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掌握实行全民食盐加碘策略以后,重庆市碘缺乏病的防治现状;阐明食用不同浓度碘盐后人群碘营养状况的变化特点;提出适合重庆市的食盐加碘量。第一部分不同浓度碘盐防治碘缺乏病效果的系统评价方法: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原理与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光盘数据库、BA数据库、PUBMED、OVID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NKI,并手工检索6种相关杂志,以及所有检索到的文章的参考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应用Revman4.2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不同浓度碘盐预防碘缺乏病效果。根据评价的结果,指导下一步社区干预试验实施方案的设计,设定不同干预组的碘盐浓度及确定评价指标。结果:经过严格筛选,共纳入13个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定性评价得出随着盐碘浓度的下调,人群尿碘水平也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国家将碘盐浓度下调到(35±15)mg/kg后,尿碘中位数<100μg/L的比率上升,>300μg/L的比率下降,且逐渐达到WHO推荐的最佳水平。结论:不同加碘浓度的碘盐对碘缺乏病的防治效果不同。在均能达到IDD消除标准的基础上,采用低浓度碘盐对碘缺乏病进行防治能使高碘带来的副作用降至最低,且能大量的节约碘资源。根据系统评价结果,结合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控制碘缺乏病委员会提出的学龄儿童尿碘评价碘营养状态的流行病学标准,最终确定以15±5mg/kg、25±5mg/kg、35±15mg/kg三种浓度的碘盐进行干预,其中15±5mg/kg和25±5mg/kg两组为试验组,35±15mg/kg组为对照组。第二部分重庆市抽样地区人群碘缺乏病及碘营养状况调查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选择渝东地区的云阳县和渝西地区的璧山县分别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代表,再按经济状况把每个县的乡镇分为高、中、低三类,在经济状况中等的一类乡镇中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地理、交通、医疗条件相似,农作物种植、饮食习惯及历史碘缺乏病流行情况相同而且实施现场干预试验可行性较强的3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一所小学,按年龄分层抽取8~10岁学龄儿童30名(男、女各半)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集抽样地区环境水源、土壤样品,学生尿样和家中食用盐样品,测定碘含量。同时对调查对象进行甲状腺容积、智商测定;10岁组学生进行碘缺乏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本次抽样的两个县环境水碘含量<10 ?/L,均为缺碘地区。两县尿碘中位数均超过WHO建议的100~200 ?/L的最适宜范围,云阳县尿碘中位数为278.64 ?/L,高于璧山县的240.6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42,P<0.01),六个试验乡镇甲肿率均>5%,未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结论:重庆市实行全民食盐加碘后,人群碘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儿童甲肿率仍未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且在长期服用现行浓度碘盐的情况下,抽样地区儿童尿碘水平有偏高的趋势。本次抽样的两县的六个试验乡镇之间IDD相关基线情况一致,符合干预试验现场条件。尿碘水平主要由盐碘含量决定,要想使尿碘水平达到适宜标准,可考虑适当下调食盐加碘量。第三部分不同浓度的碘盐防治碘缺乏病的社区干预试验方法:在抽样地区以乡镇为单位,采用15±5mg/kg、25±5mg/kg、35±15mg/kg三种加碘浓度的食盐对被抽中乡镇的所有居民采取社区干预。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确定被选中乡镇应采用的碘盐干预浓度。结果:经过10个月现场干预,随访结果显示:除云阳县高阳镇试验用碘盐覆盖率稍差外,各个试验乡镇的试验用碘盐覆盖率尚可。两县不同干预组之间,15±5mg/kg组儿童尿碘中位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璧山:H=10.5496,P=0.0012;云阳:H=11.8960,P=0.0006)。干预后的尿碘结果显示随着盐碘含量的增加,对应的尿碘中位数呈现出一定升高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有相关性(r=0.18207,P<0.0001)。15±5mg/kg干预组儿童尿碘水平<100 ?/L的比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检查结果显示无论是触诊或是B超法,食用不同浓度碘盐的试验乡镇儿童甲状腺容积均无显著性差异,各乡镇干预前后比较,儿童甲状腺容积也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采用本次干预用的三种浓度的碘盐进行碘缺乏病防治,其效果基本一致。结论:采用三种不同浓度碘盐进行10个月的干预后,15±5mg/kg干预组人群尿碘水平更趋于合理,且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在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合各项指标检测结果,重庆市本地居民食用的碘盐浓度可适当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