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葬文化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它却是一个学者们常常涉足的研究领域。由于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民族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丧葬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把握该丧葬文化主体民族的信仰体系、价值体系、社会关系结构等内容,因此丧葬文化是研究民族社区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很多著作与研究中,关于丽江纳西族地区在清代改土归流以前实行火葬的这一传统丧葬习俗的记载很多,对目前仍实行火葬的纳西族地区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溪、白地、木里、大东、永宁等地区,且较多以丧葬仪式的某一具体方面为主展开研究。本文选取位于滇西北的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花音村为田野点,研究该地的火葬文化。一是因为该地保留着纳西族传统的“焚骨不葬”的火葬习俗,全村人均在一个地方火化,且村落人员结构特殊,均为一个家族的后代;二是因为该地的火葬仪式及其丧葬歌舞尚未被详细记录并研究,有必要将其记录下来并展开研究。本文以过渡仪式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为框架,运用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采用微观社区的实地调查法,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完整记录了花音村的火葬仪式的详细内容,并通过纳西族的灵魂观念、生死观念、仪式程序、仪式象征符号、社会功能和现代变迁等内容来概括解析纳西族的火葬文化。可以说,文章通过系统的记录并分析火葬文化的内容,呈现出了行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概述研究的背景,包括介绍选题的来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纳西族丧葬仪式的研究;介绍了田野点的历史源流、地理空间、生计方式、服饰文化等概况。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纳西族的传统火葬习俗,论述行为背后的信仰体系和人生价值观;详细记录并分析了花音村的火葬仪式过程及其火葬文化中的丧葬歌舞,较为完整地呈现出花音村火葬习俗的全貌。文章中用国际音标记录了仪式语言和丧葬歌舞内容,并作出了翻译。第三部分为文章的核心。对火葬文化中的象征符号作出了划分与阐释,总结其象征意义。第四部分分析总结了花音村火葬文化的社会功能,具有整合关系的功能、教化的功能、强化认同的功能、传承的功能。第五部分介绍了花音村火葬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代变迁,从仪式主持人和丧葬歌舞两个方面,结合社会时代背景对火葬文化的变迁作出梳理。第六章结语。通过对花音村火葬文化的详细描述与记录,对蕴藏在仪式背后的认知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作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