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耶茨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内容多是源自其亲身经历,使读者感到真实自然。在他的小说中,《革命之路》一书影响最广。这本小说描述了爱波与弗兰克在这个荒谬世界里的努力与分歧。最后爱波为追求“真我”而死,弗兰克消解“自我”,变成碌碌大众的一员。这本小说显示了作者关于人类存在的思索与他对革命精神的呼唤。目前为止,关于这本书的研究非常稀少,已有的研究则多是从女性主义与家庭纷争的角度出发,而这本书所体现的存在主义思想则无人重视。实际上本书是作者对他所处年代的美国的控告书。他指责美国人民已经背叛了革命精神,盲目的追求稳定。这种全国一致的求稳定思想使人们忽视自己的真正的追求,而去追求别人所追求的。人们变得平庸,失去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主角爱波便是他心目中革命精神的代表。爱波与弗兰克这两名同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在书中的荒谬世界里面不可避免的遭受了异化,焦虑与自欺。但是在最后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承受不同的后果。异化、焦虑、自欺、荒谬世界、真我是存在主义的重要理论。在一个荒谬的世界里面,人们不可避免的会经历异化与焦虑。在一个人追寻真我的过程中如果他不能认清事实他必然会自欺。爱波与弗兰克在荒谬世界里都不同程度的产生了异化,承受焦虑,生活在自欺中。但是在小说末尾,这对夫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爱波认识到了自己的自欺行为,自愿做出改变,寻求真实自我。弗兰克则随波逐流,自我消解。《革命之路》一书显示了作者受到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理查德·耶茨甚至在小说中提到过萨特。论文主体部分按照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分析小说,顺序为荒谬世界、异化、焦虑、自欺和追寻真我。介绍部分简介作者生平,《革命之路》的内容,已有的研究以及小说与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的联系。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美国社会的现实语境与小说中的荒谬世界。五十年代美国的文化危机引发了精神危机,社会扼杀个人主义,追求平庸。人们在社会上受挫后试图在家庭中寻求精神安慰。作者则借小说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危机,并指出逃避社会现实,在家庭中寻求温暖是不可行的。第二章分析主人公的异化与焦虑。主人公的异化是家庭关系的异化、同学关系的异化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焦虑则是选择与责任带来的焦虑。第三章分析主角的自欺行为以及他们做出的不同选择,以及选择的后果。弗兰克的自欺体现在对自我认识的自欺、对家庭关系的自欺以及在工作方面的自欺,这其实体现了他对困境的妥协态度。爱波的自欺则体现在她对自我认识的自欺以及她的受害者心态。最后爱波选择为追寻真我而死,弗兰克则向荒谬世界妥协,消解自我。结尾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存在主义理论为我们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该小说充分体现了作家对美国社会精神危机的深刻认识和尖锐批判,理查德·耶茨借此书号召革命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