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废水中重金属对H/A/O-MBR污染去除效能影响及生物强化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l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采用物化和生化结合工艺对废水分类收集处理,然而此工艺存在低浓度重金属长期暴露造成生物处理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课题采用水解/缺氧/好氧-膜生物处理装置(H/A/O-MBR),以电镀废水中的Pb2+、Cu2+和纳米Cu O(n-Cu O)作为研究对象,聚焦现有研究中低浓度重金属的累积毒性被低估,对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研究不全面,重金属对膜污染的影响缺乏理论支持,针对复合污染的生物强化方法缺失等问题,从重金属对系统效能的长期影响、膜污染机制、生物强化层面展开了研究。首先考察了H/A/O-MBR对模拟电镀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降解,其中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钠(光亮剂)的降解率最高,之后依次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石蜡(油脂),降解产物主要是烷烃和邻苯二甲酸酯。在三组平行H/A/O-MBR中分别探究了2 mg/L和6 mg/L Pb2+、1 mg/L和3 mg/L Cu2+、3 mg/L和10 mg/L n-Cu O的长期毒性影响(每个浓度暴露75 d)。低浓度Pb2+、Cu2+和n-Cu O的长期胁迫均分别造成系统COD、NH4+-N和TN去除效能的下降,对异养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活性的抑制也不断增强,其中硝化菌的耐受性最弱。绝大多数Pb、Cu和n-Cu O被截留在污泥中。Pb和Cu通过胞外吸附、胞内富集、化学沉淀作用在污泥中富集而去除,化学沉淀作用随着重金属富集量的升高逐渐占据优势,而胞外吸附和胞内富集作用随着吸附位点的饱和以及微生物活性降低逐渐减弱。n-Cu O通过聚集沉淀和生物吸附作用被去除,聚集沉淀作用随着n-Cu O富集量的上升不断增强。污泥中的Pb主要以残渣态和可还原态存在,Cu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存在,污泥中Pb和Cu的生物有效性不断增强。微生物受到Pb2+、Cu2+和n-Cu O胁迫后细胞分泌更多的胞外聚合物(EPSs)与金属离子和纳米颗粒结合,EPSs与细胞表面的结合强度被削弱,部分紧密结合EPSs(TB-EPSs)转化为松散结合EPSs(LB-EPSs),EPSs的蛋白/多糖(PN/PS)比值升高,后期Pb2+和Cu2+抑制EPSs的生成。蛋白质抵御重金属和纳米颗粒毒性的作用强于多糖,其肽链结构发生改变。EPSs参与Pb2+和n-Cu O吸附的官能团有羧基、磷酸基、羟基和氨基,参与Cu2+吸附的有羧基、羟基和氨基,细胞膜成分构象变化导致细胞膜破裂。随后以Pb2+为例探究了重金属离子对H/A/O-MBR膜污染的影响。低浓度Pb2+长期暴露后膜污染速度先加快后减缓。污泥上清液中溶解性和胶体性有机物(SCFs)的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增加,中、低分子量SCFs的增加加速了膜孔堵塞速率,膜孔堵塞机制符合标准堵塞。LB-EPSs的浓度与PN/PS的下降导致污泥疏水性变弱,聚集能力增强,滤饼层污染减缓。提高进水Pb2+浓度后膜污染速度持续加快。高分子量SCFs的增加促进了凝胶层的形成,减轻了膜孔堵塞,膜孔堵塞机制符合滤饼过滤。LB-EPSs的浓度与PN/PS的升高导致污泥絮体疏水性变强,聚集能力减弱,加剧滤饼层污染。最后对受到n-Cu O胁迫的H/A/O-MBR进行了生物强化研究。从电镀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耐受Cu2+和降解有机物能力强的菌株5株,L1~L5对Cu2+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具有细胞表面单层快速束缚特征。L2~L4的Cu2+吸附性能强于L1和L5,其Cu2+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4.15 mg/g、45.68 mg/g和26.72 mg/g。L2~L4的有机物降解性能随着p H值的上升而提高,受有机底物浓度影响较小,其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达到70%以上。L2~L4基因序列鉴定结果依次为Enterobacteria sp.、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和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将L2~L4等比例混合构建菌群,在H/A/O-MBR中进行一次接种和重复接种的生物强化效果均可持续,COD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7%和12.9%。重复接种体系对复合污染的去除效果更好,可将出水COD浓度降低到排放标准以下。重复接种促进了群落中真菌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细菌的多样性提升,L2~L4成为优势菌群并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群落演替,二者协同提升了系统效能。菌剂中L3和L4的最佳复配比为1:2.03。
其他文献
钠离子电池,因钠资源的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和成本低廉,已经成为极具潜力的下一代廉价高效储能电池体系。在众多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转化-合金型负极材料由于具有非常高的比容量,是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因其嵌脱钠过程中发生的较大体积变化,极大降低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同时,钠离子较大的半径,使得该类材料表现出迟缓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导致电池倍率性能变差。本文针对转化-合金型负极存在的缺点,
航天器是人类探索宇宙,执行空间任务的载体。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有助于航天器在空间中平稳可靠的运行,在航天技术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航天器交会的成功是许多航天任务的先决条件,姿态控制系统直接影响着航天器在轨运行的稳定。随着空间任务的多样化,航天器面临极端的空间环境、日益复杂的结构特性、输入受限、时滞以及时变特征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足会导致航天器控制性能下降或失效。因此,基于这些问题的
在金属塑性变形过程中,塑性变形区的速度场分布可以揭示金属的塑性流动规律,对塑性加工过程的工艺流程制定和参数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众多传统解析法所确定的速度场通常是具有不唯一性的动可容场,制约了金属塑性流动理论在速度场求解中的应用。鉴于此,本文研究了基于晶体学物理背景的转动率连续理论所对应的速度场特点。以“扩展滑移”机制发生塑性流动的刚塑性体内部的滑移晶面与其最大剪应力面保持平行,此时转动率
光纤传感技术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应用于惯性导航的光纤陀螺仪和水下声信号探测的光纤水听器是高性能光纤传感器的典型代表,这两种传感器的结构中光纤被绕制成环以增加探测灵敏度和减小体积。但是,受绕制工艺和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光纤环的应变、温度和双折射的不均匀分布会引入光学非互易性,最终限制了光纤环的工作性能。因此,研究不同工艺和材料光纤环的应变、温度和双折射等参量的
热防护结构设计是飞行器热管理的关键,是研制高超声速飞行器过程中的主要瓶颈。当飞机器高速飞行时,飞行器表面的温度会大幅度升高。同时机体内部的电子和电气设备要求工作温度不超过85℃,以保障飞机内部设备的正常工作。如此高的温差将给飞机热防护带来严峻挑战,现有的热防护结构设计准则与隔热材料已不能满足可重复使用设计要求,因此研制高性能热防护结构变得极为迫切。针对热防护结构的需求,对轻质防隔热一体化结构的强度
强化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从与周围环境交互中学习的计算方法。强化学习关注未知环境中智能体实现目标的顺序决策,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区别于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强化学习智能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获取样本并实现策略学习,同时,智能体需要为交互付出时间和空间的开销。特别是应用于控制系统的强化学习算法,过多的交互会使环境发生改变甚至给智能体和环境带来损伤。因此,能够用最少的
固态盘以其体积小、高带宽、低延迟、低功耗和抗震性等优点逐渐取代机械硬盘成为主流的存储。固态盘由于存储介质是闪存,因而它拥有闪存的所有特点,比如:读写不对称、写前擦除和擦除次数有限特点。早些年,数据管理系统中的外存索引和算法主要是针对磁盘的I/O特性进行设计和优化,很多在闪存介质上已经不再适用。因而,近些年基于闪存特性的索引和外存优化算法逐渐出现,但是它们都是只基于闪存介质的特点。如果把固态盘看作一
微米游动机器人的尺寸在几微米至几百微米之间,能在液体环境中将磁能、光能、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运动。由于具有较高的操控精度和受限环境下的可控性,微米机器人在生物医学、环境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可用于靶向癌症治疗、微创外科手术、细胞操作、重金属检测、污染物清除等。受尺度限制,微米机器人的个体能力有限、效率较低,很难直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受到自然界生物群体现象的启发,微米机器人的群体
近年来,随着航天事业和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单颗卫星已无法完成日渐复杂的航天任务,小卫星编队飞行由于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以及灵活性强等优点,已成为一种引领航天未来发展趋势的空间技术。由于小型航天器所携带的通讯器件性能有限,同时执行任务时经常星间距离过远,因此星间进行信息交互通讯时不可避免的存在带宽不足等现象。本课题将针对通讯资源受限情形下的小型航天器编队,深入研究对应的姿态协同控制以及姿轨耦合一体
近年来,微流体装置在生物、医学、材料和化学等领域日益得到普及与应用,微流体装置在这些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对微流道中处于介观尺度的悬浮粒子(如血细胞、循环肿瘤细胞等人体细胞,细菌、原生生物等微生物,固体粒子、液滴、囊泡等材料粒子)进行分离,进而实现目标粒子的提纯或检测。当前,该领域面临的一项难题是如何将尺寸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粒子实现高效快速地分离。研究者们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借助微流体装置的粒子分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