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来帧的时间性反走样算法研究与实现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性反走样算法具有效率优势,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实时反走样算法之一。该算法通过将采样点平摊至历史多帧及复用历史数据的方式来实现实时反走样。在时域信息采样充分且历史数据可复用的前提下,该算法能取得和超采样反走样算法类似的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条件并不一定完全成立。在历史数据不能被复用的情况下,将产生几何走样及重影等问题。除此之外,为了降低显存成本,该算法使用累积帧来代替历史多帧,这将导致误差累积,进而引起图像模糊。本文以时间性反走样算法为研究基础,详细分析了几何边缘锯齿、重影、图像模糊及子像素细节缺失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未来帧的时间性反走样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在使用已有时域信息的基础上,将未经反走样处理的未来一帧纳入时间性反走样,通过使用来自未来帧的样本,以改进时间性反走样算法中存在的问题。在实现本文算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难点。其一是,为了降低未来帧对重影的不利影响,算法应考虑如何从未来一帧中提取可复用的着色数据;其二是,对于存在几何边缘锯齿和子像素细节缺失的区域,多复用一帧数据并不一定能满足几何信息在时域上充分采样的需求,这使得如何利用未经反走样处理的未来一帧以解决几何走样问题成为困难;其三是,受未来帧为走样帧的影响,如何在保持反走样效果的情况下,实现重影抑制及去模糊是算法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难点,本文提出了如下创新工作:·针对可复用未来数据的提取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包括基于G-Buffer和重采样的可复用未来数据提取方法及基于抽样的可复用未来数据重建方法。前者将G-Buffer提供的运动向量及深度信息纳入未来样本可见性的评估范畴,进而通过重采样可见样本的方式来实现可复用未来数据的提取。后者使用抽样机制,以获取可复用的抽样数据,并采用抽样数据融合机制来解决未来数据的重建问题,进而实现提取目的。且和前者相比,后者的提取效果更优。·针对如何复用未来一帧以提升几何反走样效果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未来数据复用机制。复用机制包括未来数据融合方案和基于未来帧的邻域裁剪改进方法。融合方案是根据当前时刻着色数据的走样情况,来影响未来数据的融合权重,进而提升几何边缘抗锯齿效果。实际上,融合方案还能改善子像素细节缺失情况,这一改进与子像素细节采样成功几率的提高有关。邻域裁剪改进方法仅用于降低子像素细节缺失概率。其基本思路是,引入未来一帧,以提升历史数据限制精度,进而降低邻域裁剪出错频率,从而实现改进目标。·针对重影和图像模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未来帧的拟合方案。在未来数据可复用的前提下,该方案在反走样拟合的过程中,将使用未来数据融合方案处理后的结果,来代替目标像素在当前时刻的着色结果,以保持反走样效果。为了解决重影问题,拟合方案使用重影抑制方法,来调整历史数据的融合系数,进而降低历史数据被错误复用的程度,从而实现抗重影。为了解决图像模糊问题,拟合方案使用误差控制方法,来实现对历史数据复用权重的动态调整,进而控制误差,从而实现去模糊。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Buffer和重采样的可复用未来数据提取方法及基于抽样的可复用未来数据重建方法能解决可复用未来数据的提取问题,且后者的提取效果更佳;本文提出的未来数据复用机制可有效处理几何边缘锯齿问题及改善子像素细节缺失情况;基于未来帧的拟合方案有助于本文算法实现更优的重影抑制和去模糊;和时间性反走样算法相比,本文算法的反走样效果更优。
其他文献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在临床诊断中广泛使用的医学成像技术。它使用X射线在不同的角度对人体拍摄一系列的投影同时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从而恢复出人体内部软组织、血管和骨骼等横截面图像切片。然而,X射线作用于人体会产生电离辐射,可能会诱发癌症、白血病等一系列疾病。因此,研究降低辐射伤害的同时得到尽量清晰的CT图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降低辐射剂量的方式有
信息化时代,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进步并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随着近年来航空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每日需要处理的飞行计划数据量日益增加,而航路作为飞行计划中FPL报文的重要组成项,由于其复杂的编写规则,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人工进行错误检查。为提高工工作效率、节约人工成本,本文将深度学习引入航路报文纠错领域,采用端到端的神经机器翻译方法,将报文纠错过程看作错误航路到正确航路的“翻译”过程,从而实现
空中管制的智能化发展使得对智能飞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为解决终端空域繁忙、结构复杂等问题,智能空管系统一般使用移动时隙对飞机进行调度。这意味着当飞机进入终端区域接收到加入时隙命令时,飞机应具备自主寻找路径加入时隙的能力。然而在空域结构较为复杂的终端区域内,传统的飞行控制方法依赖于已有的航程数据、精确的数学模型,当飞机的连续运动发生突变时,不能达到飞行目的,给时隙的调整和加入造成困难。在这种情
在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核验系统中,说话人识别技术相较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很多优势。由于实际使用中的身份核验系统对识别准确率、系统鲁棒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目前说话人识别技术水平还很难满足系统的这些性能需求,因此该技术仍处在技术研究阶段,并未大规模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为提升模型的识别性能和模型的鲁棒性,本文对说话人识别中的关键技术:语音特征提取、损失函数与识别模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研究。本文
在法医学身份认定实践工作中,传统主流方法是DNA对比、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但是在大规模灾难发生的时候,尸体经常出现腐败化、白骨化、焚毁化等极端现象,前述传统方法难以应用。能否及时、准确地识别死者的身份,对于加快灾后重建,稳定遇难者家属的情绪至关重要。颅骨的蝶窦部位因为具有生物特异性以及抗物理损毁能力,在大规模灾难发生时,通常被法医学专家选作参考资料实现死者的身份认定。既往法医放射学专家通常利用蝶
低空监视雷达是基于三坐标的一次监视雷达。雷达有效工作范围为50km,搜索高度最高为3km,主要是对近低空的低小慢目标进行跟踪。低空监视雷达工作环境复杂,易受气象条件、地杂波、多役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为解决在杂波密集情况下低空监视雷达目标跟踪算法性能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航迹起始分类算法和基于模糊聚类的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以提高目标跟踪的正确率,并满足实时性要求。基于机器学习的航迹
飞行冲突识别与调配活动在实际管制过程的占比较大,对该活动事项展开研究并研发出相应的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减轻人员的工作负荷和增强空管的服务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冲突识别与调配模型,通过学习历史数据获得管制员的管制策略,然后提供可被信赖的飞行识别与调配功能并完成相应系统模块程序的编写。探究相关的理论知识,该技术理论的研究往往结合航空器的运动学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冲突识别尚可获得相对良好的效果但给出
CT技术因其成像清晰、扫描速度快等特点在临床筛查、病情追踪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CT技术的出现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但近来有研究表明CT拍摄时产生的辐射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CT技术中的X光带来的危害。研究人员尝试降低辐射剂量来减少对病人身体的危害,但实验结果表明,降低辐射剂量将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的好坏,因为会导致获取的图像产生噪声和伪影,不利于医生对疾病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报告显示,2020年检查机关起诉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数高达3.3万人,恶性案件低龄化的犯罪趋势使得国内对于未成年人骨龄鉴定需求有所增多。在国内的司法领域中,骨龄鉴定作为证据在对嫌疑人判刑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国内的骨龄鉴定主要依靠人工鉴定,依赖骨龄计分法对手骨发育进行等级评分得到预测骨龄,其缺点是需提前掌握相关知识并需要进行繁琐的操作,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是比较高的门槛,
近年来,民用航空产业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未来的空中交通将越来越密集,空中交通管理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和复杂的研究领域。4D航迹预测是航空运输系统的核心要素,旨在提高空中交通的运行能力和可预测性,精确的航迹预测可以有效解决空域资源紧张的问题,并在冲突探测与解脱、协同管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航迹数据可用于空域态势分析和监控,将其有效运用于智能空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