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轨迹聚类和LSTM的航迹预测方法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fd454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民用航空产业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未来的空中交通将越来越密集,空中交通管理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和复杂的研究领域。4D航迹预测是航空运输系统的核心要素,旨在提高空中交通的运行能力和可预测性,精确的航迹预测可以有效解决空域资源紧张的问题,并在冲突探测与解脱、协同管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航迹数据可用于空域态势分析和监控,将其有效运用于智能空管系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应用于4D航迹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物理模型的传统预测方法和基于单一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前者以空气动力学模型为主,对空域态势等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缺乏考虑;后者构建的网络模型较为单一,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航迹数据本身所具有的时间序列特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轨迹聚类和LSTM的航迹预测模型,具体工作和贡献如下:首先,通过采集、清理和分析ADS-B数据,得到初始历史航迹数据样本集。其中包括,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历史航迹数据,依据ASTERIX CAT 062标准完成对雷达报文数据的解析,对航迹中存在的包含字段值缺失、记录重复和异常值等情况的航迹点数据进行筛选和剔除,通过对历史航迹数据中包含的所有机场分布以及经纬度、高度、航向、速度和垂直速度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上述特征值的变化与航迹趋势变化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可用于模型的输入特征。然后,针对现有的仅考虑二维位置特征的轨迹聚类和单一方法预测模型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包含经度、纬度和高度三维位置特征在内的基于DTW的聚集型层次聚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Stacked LSTM、基于Bidirectional LSTM、基于CNN LSTM和基于Conv LSTM的四种航迹预测模型;通过对历史航迹进行轨迹聚类,得到的分类结果可以用来在预测航迹时对当前航迹计算一个与航迹类别相关的先验知识,并作为特征添加到预测模型中,以提高预测精度。最后,构建实验环境,完成聚类和预测模型的仿真验证。对航迹样本集进行归一化和标准化操作,根据聚类和预测模型的输入条件,构建聚类模型样本集和预测模型样本集;针对聚类和预测模型的输出结果,提出DBI和DVI两个聚类模型评估指标以及水平、垂直和时间三个预测模型评估指标;将聚类样本集输入到两种聚类模型中,分析记录的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二维轨迹聚类而言,三维聚类结果中的DBI值更小,DVI值更大,证明三维轨迹聚类比二维轨迹聚类有更精确的航迹分类效果;将聚类结果和预测样本集输入到预测模型中进行多组对比实验,比较在测试集上的预测结果发现,输入三维聚类结果后的基于Bidirectional LSTM和基于Conv LSTM的航迹预测模型在各项指标中对应的误差值较小,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轨迹聚类和LSTM的航迹预测模型精确度高于对比模型。
其他文献
基于视觉的轨道扣件缺陷检测方法作为一种可替代人工巡检方式的低成本、高效率方法,在铁路运输安全保障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传统方法由于使用的是低级视觉特征,在扣件定位以及扣件缺陷分类任务上存在准确率低、鲁棒性差、泛化性差等缺点,因此并不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扣件缺陷检测任务。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在准确率、鲁棒性以及泛化性上都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这些方法大都忽略了扣件目标的特性,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在临床诊断中广泛使用的医学成像技术。它使用X射线在不同的角度对人体拍摄一系列的投影同时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从而恢复出人体内部软组织、血管和骨骼等横截面图像切片。然而,X射线作用于人体会产生电离辐射,可能会诱发癌症、白血病等一系列疾病。因此,研究降低辐射伤害的同时得到尽量清晰的CT图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降低辐射剂量的方式有
信息化时代,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进步并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随着近年来航空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每日需要处理的飞行计划数据量日益增加,而航路作为飞行计划中FPL报文的重要组成项,由于其复杂的编写规则,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人工进行错误检查。为提高工工作效率、节约人工成本,本文将深度学习引入航路报文纠错领域,采用端到端的神经机器翻译方法,将报文纠错过程看作错误航路到正确航路的“翻译”过程,从而实现
空中管制的智能化发展使得对智能飞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为解决终端空域繁忙、结构复杂等问题,智能空管系统一般使用移动时隙对飞机进行调度。这意味着当飞机进入终端区域接收到加入时隙命令时,飞机应具备自主寻找路径加入时隙的能力。然而在空域结构较为复杂的终端区域内,传统的飞行控制方法依赖于已有的航程数据、精确的数学模型,当飞机的连续运动发生突变时,不能达到飞行目的,给时隙的调整和加入造成困难。在这种情
在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核验系统中,说话人识别技术相较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很多优势。由于实际使用中的身份核验系统对识别准确率、系统鲁棒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目前说话人识别技术水平还很难满足系统的这些性能需求,因此该技术仍处在技术研究阶段,并未大规模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为提升模型的识别性能和模型的鲁棒性,本文对说话人识别中的关键技术:语音特征提取、损失函数与识别模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研究。本文
在法医学身份认定实践工作中,传统主流方法是DNA对比、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但是在大规模灾难发生的时候,尸体经常出现腐败化、白骨化、焚毁化等极端现象,前述传统方法难以应用。能否及时、准确地识别死者的身份,对于加快灾后重建,稳定遇难者家属的情绪至关重要。颅骨的蝶窦部位因为具有生物特异性以及抗物理损毁能力,在大规模灾难发生时,通常被法医学专家选作参考资料实现死者的身份认定。既往法医放射学专家通常利用蝶
低空监视雷达是基于三坐标的一次监视雷达。雷达有效工作范围为50km,搜索高度最高为3km,主要是对近低空的低小慢目标进行跟踪。低空监视雷达工作环境复杂,易受气象条件、地杂波、多役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为解决在杂波密集情况下低空监视雷达目标跟踪算法性能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航迹起始分类算法和基于模糊聚类的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以提高目标跟踪的正确率,并满足实时性要求。基于机器学习的航迹
飞行冲突识别与调配活动在实际管制过程的占比较大,对该活动事项展开研究并研发出相应的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减轻人员的工作负荷和增强空管的服务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冲突识别与调配模型,通过学习历史数据获得管制员的管制策略,然后提供可被信赖的飞行识别与调配功能并完成相应系统模块程序的编写。探究相关的理论知识,该技术理论的研究往往结合航空器的运动学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冲突识别尚可获得相对良好的效果但给出
CT技术因其成像清晰、扫描速度快等特点在临床筛查、病情追踪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CT技术的出现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但近来有研究表明CT拍摄时产生的辐射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CT技术中的X光带来的危害。研究人员尝试降低辐射剂量来减少对病人身体的危害,但实验结果表明,降低辐射剂量将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的好坏,因为会导致获取的图像产生噪声和伪影,不利于医生对疾病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报告显示,2020年检查机关起诉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数高达3.3万人,恶性案件低龄化的犯罪趋势使得国内对于未成年人骨龄鉴定需求有所增多。在国内的司法领域中,骨龄鉴定作为证据在对嫌疑人判刑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国内的骨龄鉴定主要依靠人工鉴定,依赖骨龄计分法对手骨发育进行等级评分得到预测骨龄,其缺点是需提前掌握相关知识并需要进行繁琐的操作,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是比较高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