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双足行走研究:从理论模型到机器人实现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58549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其他灵长类生物,人类在复杂地面条件下可以轻易的实现稳定而高效的双足行走步态。尽管人类的日常步态自然流畅且通常不对步行轨迹进行准确的规划,但由于人类日常步态是一个动态行走过程,双足行走本身是一种高阶非线性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对于双足动态行走的建模和机器人实现十分复杂。传统的多驱动、多自由度的刚体模型不适于分析动态双足行走,且基于此模型研制的双足机器人实体能量效率低、多数只能实现静态行走。因此,如何描述和分析动态双足行走,研制可以实现三维动态行走的双足机器人,并将动态行走机理应用到智能人工肢体的研制中,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基于包含被动动态行走在内的极限环行走机理,本文展开了动态双足行走的理论研究和实体机器人研制工作。   为了探求人类双足行走的内在机理,本文基于极限环行走准则,提出更接近人类实际行走的动态双足行走理论模型。首先,在最简动态行走模型基础上增加平脚结构,研究脚结构对最简动态行走模型稳定性的影响。之后提出了含脚结构的有躯干三杆动态行走模型,分析比较了点脚、圆脚和平脚三种脚结构以及躯干对动态行走的能量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含脚踝柔性的无躯干动态双足行走模型和含脚踝柔性的七杆动态行走模型,研究了脚踝柔性和平脚结构参数对动态行走的影响,并探讨了人类目前脚结构的进化意义。此外,本文还通过引入侧向脚踝柔性把二维动态行走模型扩展到三维,建立了带有柔性脚踝的侧向摆动模型,讨论了侧向摆动稳定性问题,并研究了模型结构参数以及踝关节外加驱动等因素的变化对侧向摆动的影响。   基于理论模型的研究结果,本文研制出含关节柔性的三维动态行走机器人。机器人由髋关节电机驱动,膝关节和踝关节均引入了柔性机构。针对动态行走机器人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步态优化方法,通过仿真和实体机器人实验研究在崎岖路面条件下的动态双足行走。所研制的机器人实体可在柔软地毯、存在打滑的平地和崎岖路面条件下实现三维动态行走。   此外,本文基于动态行走机理和机器人实体研究结果,设计了与健康腿存在实时交互的智能人工肢体。通过双脚脚底的接触传感器判断当前行走状态,从而控制智能肢体与健康腿实时配合。在无复杂的前期训练情况下,高位截肢者在穿戴该智能肢体后即可实现三维动态行走。
其他文献
锚固类结构是指注浆锚杆、锚索和土钉一类岩土工程加固支护结构。复合锚固类结构是指各种单一锚固结构彼此或与各种传统工法联合使用的一类岩土工程加固支护结构。   本文
建立复杂变形条件下的本构关系是固体力学最基本而又困难的任务之一。传统弹性、塑性、损伤和断裂理论各自描述材料在不同变形阶段的力学行为。在工程应用中,即使对于简单拉伸
学位
期刊
近年来超导磁体已经获得迅速发展,已经在超导发电机、超导变压器、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以及超导磁储能系统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因为它与常规的磁体相比,有更好的经济性和运行特性,而且在一些条件下,超导磁体是唯一的可取方案。基于超导磁体的诸多优点和在特定条件下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超导磁体的设计,制造工作也在国内外竞相展开。正是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超导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准备在超导电力
期刊
期刊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应用,分布式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分布式发电的应用给大电网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提高供电质量、改善峰荷、帮助实现资源优化
本文以金川矿三矿区主井及附属结构为研究实例,以井巷结构的光纤应变监测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井巷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实现过程。其次,对主井围岩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对井
风能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其发展得到了来自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近年来由于风能改善和转换技术的提高推动了风力发电的发展。风电比例的不断提高使得风电逐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as Insulated Substation,GIS)由于具有诸多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电力系统中,其电气绝缘状况直接影响到设备安全和系统的稳定。局部放电是GIS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