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老保险制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产业革命之后,养老问题从家庭走向社会。现代社会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则扩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弱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社会化的养老保险成为居民的制度性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制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在医治战争创伤、安置伤残人员、恢复经济增长、缓和国内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尽管国家、地区间的局部冲突硝烟不断,世界经济总体上却一直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持续增长状态。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次石油危机冲击导致西方国家经济滞涨,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开始面临财政上的困境。其基本原因是保障支出的扩张超过了缴费基础。与此同时,新古典经济学取代了战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使人们不得不对那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进行经济学上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纷纷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改进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度。通过延长工作(缴费)年限,降低支付标准,取消过度保障,增加各种税收,以维持现行体制的运转。2、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尽量在人口深度老年化阶段到来之前保持养老基金的盈余状态,并通过投资使之不断增值。3、从社会统筹向“个人帐户”模式转变,减少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上的财务责任,最终建立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制度。 总体来看,多层次结构社会保险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认可的保险模式。为满足老龄化的人口的经济需要,改革养老金制度正在成为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世界银行赞成实行“多层次结构的养老金计划”,包括传统的公共的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帐户,以及公共和私人养老金相结合的形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开始进行改革。至今,已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1991年6月,以《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它确定了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资金由“三方负担”的原则和基金筹集实行“部分积累”的模式:第二个时期是1991年6月至1995年3月,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为标志,它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