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当前全球掀起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创新具有的正外部性和高风险特征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陷入研发投入动力不足和研发融资困难的双重困境,造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如何有效运用政府补助政策促进企业创新,是适应把握科技革命浪潮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企业创新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获得了大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全球掀起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创新具有的正外部性和高风险特征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陷入研发投入动力不足和研发融资困难的双重困境,造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如何有效运用政府补助政策促进企业创新,是适应把握科技革命浪潮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企业创新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获得了大量的政府研发补助。那么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是否通过研发投入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打开政府补助与企业绩效的暗箱,对政府进一步制定政策,合理分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阐述了政府补助、研发投入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了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本文经过多轮筛选,选取659家中小板高新技术企业,利用2013-2017年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探究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影响。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鉴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一,将我国分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了在不同地域中,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异同。同时,鉴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和所获得的政府补助不同,将我国中小板高新技术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所有权性质高新技术企业中,政府补助、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异同。本文的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政府补助可以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提升作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也有显著提升作用;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有显著激励作用;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分不同地域看,东部地区研发投入起到的中介作用和全国相比有所提升,其他结论不变;中西部地区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没有起到显著激励作用,政府补助不能通过研发投入来提高企业财务绩效,但能通过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分不同所有权性质看,非国有企业在政府补助、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三者关系上与全国相比较一致;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未发挥中介效应,其他结论不变。根据实证结果和分析,为了提高补助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调动研发积极性;慎重选择补助对象,加强补助后监督等。
其他文献
2002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布了大宗交易实施细则,标志着我国二级市场大宗交易的开端。大宗交易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当下国内二级市场的大宗交易特点为整体规模逐步扩大,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随着投资者交易活动的愈发频繁,很多机构和大股东的增减持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市场出现大规模减持,必然会对整个二级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本文选择在二级市场发生的大宗交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宗交
基础设施作为建筑业的重要支柱,为国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新形势经济背景下,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同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之间开始出现矛盾,探索新模式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故本文提出将PPP+EPC模式合理引入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中,充分发挥PPP模式的投融资优势和EPC模式的建设管理优势。但是,作为一种兼具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系统,PPP+EPC模式
从澳大利亚国内竞争法律政策开始并经由OECD推动,竞争中性原则现在已成为国际软法,对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国家和企业提出了新的议题和挑战。企业竞争中性逐渐成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与投资领域不断强调的重要经贸规则,并且已经体现在国内法以及双边和多边经贸协定等多个重要场景之中。在逐渐趋严的国际投资环境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高交易价值和高失败率的“双高”特征也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
股价崩盘现象是指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短时间内出现快速、大幅度下跌的现象。股价崩盘不仅会严重损害上市企业股东的利益,动摇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甚至会造成资源错配,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危及到实体经济的健康。而高管团队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存在过度自信倾向的高管对公司的投资偏好和项目决策都会产生影响。因此研究高管团队过度自信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行为金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既是对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城市社区推行网格化治理十几年以来的一次实战效果检验。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的手段和效率能否有效的提升,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现阶段,必须重新审视和改变防控的思维、职责和目标。本文将疫情下杭州市三墩镇S社区的网格化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研究分析的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深入的去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阶段。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产生的矛盾日益显著,例如扩张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稀少与土地使用低效之间的矛盾。农村宅基地在我国建设用地中占比很大,当前也存在诸多违法用地的乱象,诸如宅基地乱占乱建、“小产权房”问题、宅基地的私下交易、农民“被上楼”等等。既有研究主要是从物权的角度来理解宅基地使用权,认为当前宅基地权利体系出现了问题
在当前经济转型,社会利益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行政机关为了行政管理的高效实施,为了行政相对人积极的履行义务,公共利益的维护,催生了行政许可保证金制度。随着行政管理任务的日趋艰难,行政许可保证金制度普遍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海关、旅游业、教育行业、建筑行业、矿山领域中都可以发现行政机关利用行政许可保证金制度来规范行政相对人的经营行为的身影。行政许可保证金制度之所以得以泛运用,主要原因在于保证金
我国反恐行政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行政机关在开展反恐工作中实施的反恐行政权力缺乏系统完善的梳理。规范运行的反恐行政权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恐怖主义活动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能够防止行政机关的权力以反恐为名过度膨胀,对公民权利造成侵犯。本文首先从我国反恐行政权运行的现状分析入手,论述了反恐行政权运行的有效性、有限性,以及有效性与有限性的失衡现状。进而对我国反恐行政权运行失衡的诸多问题进
行政约谈是伴随着新公共服务模式这一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催生出的一系列新的柔性执法管理方式,同时也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种探索。行政约谈运用的广泛化、使用的频繁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术界的广泛思考。行政约谈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无论是具有问责性质的内部行政约谈,还是作为新型行政执法方式的外部行政约谈,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运用最为广泛的,与公众最直接相关的便是外部行政约谈(一般
201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这是1990年行政诉讼法施行24年以来的首次修改。新法施行后,引起了学术界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修改亮点多达十余个。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的确立,是此次修法众所瞩目的焦点,并且明确规定于法条之中;例如,新法第51条明文规定了(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诉状)法院应当登记立案的表述,这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立案审查制向立案登记制的正式转变。立案作为司法程序的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