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学术影响遍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医学亦不例外。本文在简要回顾了医易会通的源流和研究现状,介绍了《周易》象数、义理的要点,以及论述了《周易》与中医阴阳理论的内在联系之后,着重介绍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环境下,《周易》的象数、义理对中医学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深刻影响。 研究表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以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为指导,结合《周易》卦爻结构和义理内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从思维方法看,《伤寒论》运用《周易》一卦六爻的概念发展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理论,把外感热病的病程分为三阳三阴六个阶段;六经证候所表述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则是对“六爻之动”的模拟。张仲景对伤寒病病机的认识和六经辨证结构的确立,既是他对《素问·热论》医易会通思路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周易》的“否”、“泰”二卦从象到意在《伤寒论》种较集中的体现。《伤寒论》六经证候传变理论也受到东汉易学“阳升阴降说”、“卦变说”的启发和影响。如果把伤寒病看作一个卦象,那么六经传变的各种方式、原因及不同的病理表现,都不外乎正邪斗争所导致的阴阳升降变化,换言之,是阴阳爻升降运行的结果。此处阴阳爻的升降,既可指病位,又可指邪正盛衰,而这种爻位的升降一旦使此卦变成了彼卦,就意味着六经证候由“传”而至“变”,即所谓“传变”。《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及与《周易》某些术语、观念的相通性,亦表明六经辨证与《周易》的义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八纲辨证的基本成分源于《内经》,随后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并有所发展,而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运用则首见于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张介宾深受宋代易学,尤其是邵雍象数易学的影响,毕生崇尚易理、精研易理,主张“《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无论是医理研究,还是临床辨证、处方用药,都致力于医易会通的探索和实践。他借助八卦模型和相关的象数义理,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相对独立和零散的概念统一于八纲辨证的理论体系之中,明确了八纲内部的纲目关系,并对每一纲的辨证要点作了详细的分析。此外,虞翻易学的卦变说对于八纲证候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能给予阐明。可以说,中医八纲辨证体系的建立是继六经辨证体系建立后医易会通史上又一重要篇章。 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来回顾和总结前面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周易》的象数、义理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和易学推类方法。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