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姐妹》中的心理空间与自我寻找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hjp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编辑。她的小说以反映与她同时代的女性的生活境况为特征,通过展示女主人公在不同年龄段面临的各种困窘,德拉布尔试图探索出一种合适的生存方式,使女性能轻松愉快地生活。近年来,德拉布尔的小说逐渐流行于国内,相关的评论也不断出现。然而,大多数的评论都是围绕德拉布尔1980年以前发表的小说展开的,比如说《夏日的鸟笼》,《磨砺》,《针眼》。《七姐妹》发表于2002年,描述一个与丈夫离婚又被女儿背弃的老年女性的生活经历。在小说里,作者详细描述了女主人公处于不同空间里的心理状态。显然,德拉布尔在小说里关注的是老年女性的生存状况,她想通过展示老年女性的欲望和要求来呼吁社会对老年女性的关注。揭示小说里的空间与女主人公心理之间的隐含义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有重要意义。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本文旨在揭示女主人公在自我寻找过程中的心理空间,并进一步探索英国老年女性的生存状况。本文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生平及作品,概括了《七姐妹》的成就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评论。此外,还阐述了本文所论及的心理空间与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的关系。第二章论述凯迪达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无意义。首先,她的家庭地位消失了。从新婚妻子到怀孕到当妈妈,凯迪达在家庭中的地位随着她责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当孩子小的时候,她的地位靠照顾小孩和家庭的重任支撑着,可当小孩长大了,丈夫也不需要她了,无业的凯迪达就失去了存在于家庭里的价值。其次,她在萨福克迷失了自我。在小镇萨福克里,凯迪达是作为安德鲁的妻子存在着的,失去家庭和丈夫的她也就失去了小镇的社会关系和生存基础。第三章分析凯迪达在寻找自我存在价值的过程中的心理空间。与丈夫离婚后,凯迪达搬到伦敦追寻自由;之后又与几个朋友结伴去去意大利旅行,探寻生命中的爱;从意大利回来后,她开始反思现在的生活,尤其是站在二女儿的视角上反思自己跟女儿的关系,从而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唤回失去的母女情。第四章讲述凯迪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悟,那就是一个老年女性要带着爱生活才能摆脱孤独的困扰。凯迪达鼓励她自己去参加二女儿在芬兰举行的婚礼,寻回了曾经失去的母女情,此外她还准备接受一段黄昏恋。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凯迪达对“爱”的逐步认识强调和提升了德拉布尔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心中有爱,人类会活得更轻松愉快。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今,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该理论包括习得一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
作为功能词,介词在英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介词数量较少,而其词义丰富,其搭配的复杂性、灵活性使它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众多考试当中,介词也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考
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第13位女性,她的作品充满浓厚的地域色彩,并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给读者描绘了一个色彩
任务型教学法是在语言的交际功能开始引起从事外语教学法研究的科研人员或专家们重视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这种教学法最近几年来不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究其原因,仅仅是因为这
《偷书贼》是澳大利亚作家马克斯·苏萨克的著名小说,已经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230周。马克斯·苏萨克也已成为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