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taxin及ECP在鼻内镜术腔黏膜转归过程中的表达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hk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的术腔转归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部分患者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术后鼻黏膜内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水肿、息肉样组织增生等均严重阻碍术腔上皮化,影响手术效果,但其产生的生物学机制并不清楚。鼻息肉及鼻黏膜水肿病理学显著特征是:鼻黏膜上皮破坏及嗜酸粒细胞(Eos)的特异性聚集和活性增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对Eos有特异的趋化和激活作用。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对鼻黏膜上皮具有破坏作用,其含量代表Eos的活性。本研究运用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及酶免疫荧光分析等方法,检测FESS术腔黏膜转归过程中eotaxin、ECP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嗜酸粒细胞聚集和活化对FESS术腔黏膜上皮化的影响。以期为从分子水平研究FESS术腔黏膜恢复的机理提供新的依据,从而为临床科学处理鼻内窥镜术腔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发现: 1.对FESS术腔大体形态学观察。术后1—2周:鼻腔分泌物较多,残余渗血形成干硬血痂,黏膜表面纤维素渗出形成膜样结构,术腔黏膜充血,稍水肿。术后4—6周:术腔黏膜水肿,出现小囊泡、肉芽、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术后10—12周:鼻腔分泌物减少,术腔黏膜呈现淡红色貌,上皮化良好,水肿已基本消退。 2.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法检测FESS手术前后鼻黏膜中eotaxin蛋白的表达:Eotaxin蛋白主要表达于增生的血管和腺体内皮细胞及Eos的胞质中,部分分泌至细胞外。Eotaxin蛋白在正常鼻黏膜组、术后1—2周组、术后10—12周组中表达较少,在术后4—6周组、术前病变黏膜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多,随时间呈现如下变化规律:(1)术后1~2周较术前明显降低;(2)术后4~6周达高峰,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3)术后10~12周回落,接近于术后1~2周水平。 3.酶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CP蛋白在FESS手术前后鼻黏膜中eotaxin蛋白的表达:术后4—6周组鼻黏膜组织匀浆中ECP表达明显高于术后1—2周组、术后10—12周组及正常对照组;接近术前病变黏膜组。 4.Eotaxin和ECP蛋白在FESS术腔黏膜转归过程中表达的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9(P<0.01)。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手段(手术、药物、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微腺瘤的疗效,寻求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该院1995~2001年收治的泌乳素微腺瘤112例.将所有患者按治疗
摘 要: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高校生物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高校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建议,旨在为高校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综合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日益突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生物领域优秀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层次: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先后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以
学位
最近的研究发现开胸术后慢性疼痛亦与急性疼痛的程度、性质和处理有关,慢性疼痛可能是急性疼痛的转化.急性疼痛机制领域的研究进展提示伤害性传入信号激发中枢神经系统的长期
目的 探讨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心内膜起搏的临床可行性,为翼状电极寻找另一理想起搏部位。 方法 植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共34例患者,所有患者心功能为I级。分为两组,其中右室流入
摘 要: 文章论述了依据职业教育理念,结合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在职业能力驱动的教改经验基础上,通过市场调研、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对接智能交通产业,以课程建设为导向,重视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教育理念,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行动能力开发为目标,重点关注如何符合智能交通行业设置课程的相关教学项目案例,如何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零距离上岗能力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