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的术腔转归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部分患者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术后鼻黏膜内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水肿、息肉样组织增生等均严重阻碍术腔上皮化,影响手术效果,但其产生的生物学机制并不清楚。鼻息肉及鼻黏膜水肿病理学显著特征是:鼻黏膜上皮破坏及嗜酸粒细胞(Eos)的特异性聚集和活性增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对Eos有特异的趋化和激活作用。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对鼻黏膜上皮具有破坏作用,其含量代表Eos的活性。本研究运用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及酶免疫荧光分析等方法,检测FESS术腔黏膜转归过程中eotaxin、ECP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嗜酸粒细胞聚集和活化对FESS术腔黏膜上皮化的影响。以期为从分子水平研究FESS术腔黏膜恢复的机理提供新的依据,从而为临床科学处理鼻内窥镜术腔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发现: 1.对FESS术腔大体形态学观察。术后1—2周:鼻腔分泌物较多,残余渗血形成干硬血痂,黏膜表面纤维素渗出形成膜样结构,术腔黏膜充血,稍水肿。术后4—6周:术腔黏膜水肿,出现小囊泡、肉芽、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术后10—12周:鼻腔分泌物减少,术腔黏膜呈现淡红色貌,上皮化良好,水肿已基本消退。 2.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法检测FESS手术前后鼻黏膜中eotaxin蛋白的表达:Eotaxin蛋白主要表达于增生的血管和腺体内皮细胞及Eos的胞质中,部分分泌至细胞外。Eotaxin蛋白在正常鼻黏膜组、术后1—2周组、术后10—12周组中表达较少,在术后4—6周组、术前病变黏膜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多,随时间呈现如下变化规律:(1)术后1~2周较术前明显降低;(2)术后4~6周达高峰,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3)术后10~12周回落,接近于术后1~2周水平。 3.酶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CP蛋白在FESS手术前后鼻黏膜中eotaxin蛋白的表达:术后4—6周组鼻黏膜组织匀浆中ECP表达明显高于术后1—2周组、术后10—12周组及正常对照组;接近术前病变黏膜组。 4.Eotaxin和ECP蛋白在FESS术腔黏膜转归过程中表达的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9(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