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心内膜起搏的临床可行性,为翼状电极寻找另一理想起搏部位。 方法 植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共34例患者,所有患者心功能为I级。分为两组,其中右室流入道起搏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3.39±11.11岁(41-7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16例,男8例,女8例,平均年龄65.94±11.22岁(42-8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12例,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采用弯钢丝或直钢丝技术,根据X线影像(后前位、右前斜30o)将心室电极导线分别固定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心内膜处。与心尖部起搏不同,流入道起搏定位标准为起搏电极头位置在后前位不超过脊柱左侧,膈肌上方不与膈肌重叠。从起搏阈值、起搏心电图、及对心功能的近期影响对两部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了导线和脉冲发生器。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起搏电极脱位,囊袋感染,电极起搏及感知不良等并发症。在基线水平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起搏阈值在植入时和植入后三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流入道心内膜起搏未出现阈值升高现象,起搏稳定。在植入起搏器时,我们对其中的18例患者在植入时,先将电极导线固定于右室心尖部,获得起搏心电图后,缓慢后撤电极导线,根据影像学定位于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处,程控起搏获得起搏心电图。进行自身比较发现,额面电轴均左偏,QRS波群时限流入道小于心尖部(0.188±0.003ms vs 0.199±0.003ms 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胸前导联我们观察到流入道起搏心电图V2R V3R V4R V5R V4S波的振幅高于心尖部起搏心电图P<0.01。V1R V1S V2S V3S V5S两部位心电图振幅比较P>.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在自身心律下心功能比较, ESV EDV EF% SV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三个月在自身心律、完全起搏状态下(80ppm),流入道起搏组ESV EDV EF% SV与心尖部起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将右室流入道组起搏术前自身心律下ESV EDV EF% SV与术后自身心律下比较看出术后ESV略较术前增大,术后EDV EF% SV较术前有减小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使用翼状被动电极导线时,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心内膜可作为一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