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固化剂材料研发及固土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c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针对黄土高原及广大无砂石料地区工程建设面临的砂石料开采环境成本高、弃土弃渣难以利用且传统土壤固化材料固土性能亟待提升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同时减少因开山取石、挖河淘沙等对环境的危害,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土壤固化剂N-MBER。通过室内力学试验与野外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观测手段,明晰了纳米土壤固化剂性能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压缩本构关系及模型方程,构建了基于土壤惰性矿物激活与离子再造的纳米固化剂固土理论,研发了新型纳米固化剂材料及土体重构技术在不同坡沟生态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为纳米土壤固化剂的深入研发及在无砂石料地区的应用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纳米材料对土壤固化剂的性能影响及N-MBER纳米固化剂开发。针对土壤固化剂在强度和耐久性等方面的缺陷及纳米材料的性能优势,通过分析纳米改性后的土壤固化剂强度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微观颗粒形态,探讨了不同纳米二氧化硅掺量和养护龄期下的纳米固化剂、普通固化剂及P.O.32.5水泥的胶砂强度提升规律,建立了纳米改性固化剂胶砂抗压强度与掺量和龄期的复合幂指函数模型,明确了纳米固化剂在微观几何形态上对土体颗粒界面的胶凝机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土壤固化剂N-MBER,其配方优化后的纳米二氧化硅掺量为2.5%。胶砂试验结果表明该掺量下的纳米固化剂强度较普通固化剂可提升15%以上,较P.O.32.5水泥可提升约50%。2、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纳米固化剂的掺量和龄期与固化土的力学性能显著相关,其中掺量与纳米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在力学性能方面,纳米固化土各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较普通固化土和P.O.32.5水泥土可提升10%~30%;在微观界面结构方面,通过对比纳米固化土、普通固化土及水泥土的吸水率、干密度和颗粒形态随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纳米固化剂对土体力学性能和界面结构的影响机理。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纳米固化剂加固后的土体在微观界面结构及宏观力学性能方面的演变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纳米固化土在受力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提供了基础。3、建立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受压条件下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分析典型纳米固化土构件单轴压缩破坏过程,明晰了纳米固化土受力变形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材料内部孔隙闭合阶段,峰值应力前的线弹性变形阶段和峰值应力过后的材料破型阶段;通过模型筛选和参数计算,提出了纳米固化土单轴压缩应力-应变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固化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材料在单轴压缩受力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上述结果为定量计算纳米固化土在一维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提供了依据,为研究纳米固化土各向异性多轴受力本构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4、构建了基于惰性矿物激活与离子再造的纳米固化剂固土理论。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在固化剂水化过程中对其水化活性及离子组成和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能利用其火山灰催化活性强,颗粒小且流动性高等特点,通过激活土壤惰性矿物和化学离子再造,强化网状胶结,使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无分散,相界面紧密接触。同时能激发土体铝酸盐矿物潜在的活性,在相界面和土体单元内部形成牢固的多晶粘土聚集体,从而改善土体颗粒相界面接触的本质,产生较高的强度和水稳定性。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在早期水化过程中对氢氧化钙晶体的细化率可达50%以上,纳米固化剂对土壤胶体中不同形状的水化硅酸钙凝胶数量提升可达30%。通过上述研究构建了纳米固化剂加固土的基本理论,即“基于土壤惰性矿物活性再生与离子再造的相界面重构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可为纳米固化剂的进一步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5、提出了纳米固化剂在典型工程中的施工技术。本研究在团队研发的土壤固化剂成果基础上,利用开发的纳米固化剂及其土体重构技术在不同土质地区进行了典型工程的实践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纳米固化土材料修建的工程比同等成本下的水泥土工程强度提升20%以上;在同等工程强度条件下,采用纳米固化土的修建成本可节省30%以上;纳米固化土的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且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可以作为主体工程修建淤地坝拦挡墙、道路、蓄水池等设施,同时兼顾节约成本和环境保护。修建的纳米固化土工程及设施对生产建设和生态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黄土高原等缺砂少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页岩油藏基质渗透率极低,注气吞吐是一种有效的页岩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由于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的存在,矿场试验表明注气吞吐过程中邻井气体窜流严重。注入泡沫可有效降低气体流度,增大吞吐波及体积,抑制气体在裂缝中的窜流。通过室内实验,筛选4种起泡剂,对其起泡能力和稳泡能力进行评价,优选泡沫综合性能最好的起泡剂,继而探究页岩裂缝岩心注气吞吐过程中的气窜规律,明确裂缝岩心注入泡沫后的封堵性能,以探究泡沫防窜对页
学位
学位
学位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十余年,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早已经被移动互联网产品重度渗透。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明显放缓,直接导致流量红利和人口红利结束。互联网巨头之间存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这两年大环境受反垄断等政策影响,互联网平台被分级管理,传统的竞争模式已经走不通,如何立足于未来复杂的竞争环境寻找企业增长点成为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议题。各大社交平台亦是如此,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强势地从传统社
期刊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汽车动力转向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汽车转向行业的技术进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已逐步应用于中小型乘用车领域,并大大改善了车辆的转向性能,但在需要较大助力转矩的中重型客货商用车领域,仍然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还尚未普及应用。本文着眼于商用车大助力转矩的需求及商用车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与之匹配的能应用于中重型商用大车的行星齿轮式纯电动助力转向器。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各项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植被与水土资源的矛盾也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产生潜在影响。在植被恢复和全球变化背景下,深入解析该区典型森林群落和主要建群种的水分利用特点及其对干旱的适应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两典型森林群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和主要树种(辽东栎、侧柏、山杏
地表蒸散(亦称“蒸散发”、“蒸腾蒸发”,或笼统地称为“蒸发”,简称E)是连接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的纽带,也是把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相关联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陆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蒸散的准确估算成为一个难点。广义蒸散互补关系因其严格的物理边界条件和仅需要常规气象数据,不需要复杂下垫面信息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过去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其它水保工程,水文过程变化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作为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形式,是我国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其中,工程堆积体是侵蚀最严重的地貌单元之一。然而,已有对堆积体土壤侵蚀的研究不仅简化了所含砾石特征,未能完整反映砾石在侵蚀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还忽略了坡面微地形、结构体等对堆积体土壤流失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本论文以陕西关中地区重壤质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野外定位观测、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研究砾石、雨强、结构
土壤碳氮水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生源要素之一,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作为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限制性土壤资源,土壤碳氮水的可利用性是该区生态建设成效的关键。因此,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水变化动态、耦合关系及恢复力是明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需求及生态学前沿问题,以退耕后恢复生态系统(人工乔木、人工灌木、撂荒草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