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青岛“电影之都”的称号。2018年4月25日—4月26日,第十六届全国院线国产影片推介会在青岛东方影都举行。同年6月,青岛承办首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产业俨然已成为当代青岛城市发展的重要一隅。电影院作为电影传播的重要场所,为地方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虽然青岛的电影制作起步较晚,但青岛电影行业的发行与放映一直位列全国翘楚。回顾历史,青岛与电影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德国占领青岛时期(1897—1914)。电影经德国人传入青岛之后,由于青岛在近代史上的管辖权频繁易手,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电影放映业态;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在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相应的管理之下,才形成一个相对严整有序的电影发展的样貌。现如今,谈及1949年以前的青岛电影仍存在诸多不详之处,本文基于青岛地方电影史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青岛特殊的历史演变,尝试对1897年至1949年青岛电影放映业的复杂流变进行一番探究。1897年至1949年青岛的历史分期大致可划分为:1897—1914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期;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22—1929年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1929—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1945—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与第一次日本侵占青岛时期,殖民当局为满足外国移民的文化娱乐需求,将电影放映场所设在欧人区与日侨居住区的当时城市最繁华的地段,电影放映活动具有鲜明的殖民色彩,服务对象有着明确的限定性;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较为短暂,外资影院独占青岛电影放映市场,各个影剧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入优胜劣汰的竞争阶段;第一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青岛时期,政局相对稳定,青岛电影放映业进入短暂的繁荣期;第二次日本侵占青岛时期,部分影剧院停演,随着日资影院与由国人开设的小规模影院的兴建,青岛电影放映业恢复了以往的繁荣,但由于日本殖民当局大力扶持日资企业,限制了华商影院的发展,青岛电影放映业呈现畸形发展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期间,青岛的文化事业停滞不前,在货币贬值、经济危机的社会环境下,电影票价起伏不定,加之停电、苛捐杂税等因素的影响,电影放映业勉强维持旧状。基于1897年至1949年青岛电影放映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态与特点相近性的考虑,也为了论述更加清晰、便利,本文将以上6个政治历史段落归纳、整合为青岛电影放映业呈现出明显区分的3个时期展开论述:近代殖民统治时期的青岛电影放映业(1897—192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与第一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青岛电影放映业(1922—1938);第二次日占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的青岛电影放映业(1938—1949)。总之,1897年至1949年的青岛电影放映业态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地域特点。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青岛电影放映业进行的阶段性考察与梳理,一方面有助于完善和丰富地方电影史的研究,为了解这一时期青岛电影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侧面的参考;另一方面,它也为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更加独具特色的详细、具体的样本,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现有电影研究领域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