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波形技术的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TU-R已经把eMBB、uRLLC和mMTC定义为5G的三种主要应用场景,由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对系统关键特性需求差异明显,所以5G需要新空口技术满足性能需求。CP-OFDM由于矩形窗函数带来的固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5G空口的要求,所以5G需要新的波形技术。现今,FBMC、UFMC、GFDM和Filtered-OFDM已经被广泛认可为5G的候选波形技术。本文在分析候选波形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对波形技术进行了总结,并选取FBMC和F-OFDM进行重点研究分析。FBMC选用时频局部化特性优良的滤波器对子载波进行滤波,因而具有优良的性能:抗ISI和ICI、带外泄露低、频谱效率高效(不使用CP)。采用OQAM调制的FBMC(FBMC/OQAM)由于能在实数域上保持正交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推导了FBMC/OQAM系统原理,在其基础上研究了两种快速实现结构:频域扩展-扩展FFT(FS-FFT)和多相网络-FFT(PPN-FFT),并与CP-OFDM系统的实现复杂度进行仿真分析。其次,本文研究了FBMC中原型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优化准则并仿真分析了经典原型滤波器的时频局部化特性。最后,本文在分析无线信道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FBMC/OQAM系统经过多径信道后的接收端信号组成部分并给出了FBMC/OQAM系统信道估计模型。多篇文献已提出POP、IAM和ICM算法作为FBMC/OQAM的块状导频信道估计技术。本文在结合IAM和ICM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效频谱的信道估计算法,称之为:ES-IAM-R和ES-IAM-C,接收端在消除虚数导频产生的实数干扰后,它们信道估计性能与IAM-R和IAM-C接近,但导频仅占据两个符号周期。F-OFDM和CP-OFDM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F-OFDM对用户占据的子带进行滤波。本文首先设计了一个包含两异步子带的F-OFDM系统并与CP-OFDM系统进行了仿真对比,仿真表明F-OFDM具有更好的子带间异步能力。本文研究分析了F-OFDM子带滤波器设计和实现方法,并在快速卷积算法(Overlap-Save)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幅值”滤波器的快速卷积实现方法并在FPGA上做了实现,新的实现方法将1个复数乘法器变为2个实数乘法器。FPGA实现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中间数据输入输出顺序,新的实现方法可节省了4099个时钟周期。
其他文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具有功耗少、成本低、可扩展性好、机动性高等许多优点,能应用于国防军事、环境监测、医疗护理、抗灾抢险等众多领域。
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数据所呈现出来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图模型为代表的数据类型也应运而生。这类数据不但包括对象之间的相互关
随着社交网络和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结合形成了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ing,LBSN),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LBSN服务,其中位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复杂航天器的需求,在1986年,CCSDS在常规在轨系统(COS)的基础上之上开发了高级在轨系统(AOS),用来满足传送信息的复杂化和高速化的要求,从而促进空间
卫星通信在现代的军事通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越来越成熟,通信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但远近效应始终是卫星通信等诸多领域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相控阵天线
摘 要:困难职工档案是做好帮扶跟踪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工会送温暖和帮扶工作的前提,更是工会服务职工群众、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要基础工作。没有完善的困难职工档案,就无法实行更系统的帮扶管理工作。当前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二是困难职工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困难职工档案不够规范;四是困难职工档案动态管理相对滞后。要做好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一是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增加频谱效率和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是现代和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该技术采用的多天线的结构会带来接收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能源需求日益严重,而采暖能源消耗巨大。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用热一直按住宅面积收费,导致用户节能意识较差,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这样的背景
人脸识别作为模式识别的经典研究课题,它涉及人脸检测、人脸预处理、人脸特提取和人脸分类,是心理学、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科学的融合。同时人脸人人具有、不需要特别配合即
我国企业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许多设计企业内部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规模,已经将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在这些企业中已经构建了数据管理和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