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缩感知的人脸识别算法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b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脸识别作为模式识别的经典研究课题,它涉及人脸检测、人脸预处理、人脸特提取和人脸分类,是心理学、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科学的融合。同时人脸人人具有、不需要特别配合即可获得,使得人脸识别受到广泛研究。目前人脸识别研究中对于人脸的表情、姿态、光照、性别和伪装等问题的鲁棒性研究的较多。压缩感知理论的提出,为人脸识别特征提取降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使得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对基于压缩感知的人脸识别进行了研究并做了一些创新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变换和压缩感知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对人脸图像进行小波包变换,提取人脸低频、高频四个频带特征,完成基函数字典下的稀疏表示,再运用压缩感知投影矩阵进行降维和有效区分信息的提取,得到最终特征向量。本算法有较好的识别率,对表情、姿态和遮挡物有很好的鲁棒性。同时因不进行重构算法计算最优稀疏解,使得压缩感知部分运算量得到很大降低。给出了一种基于重构误差的最优小波基选取方法,构造了针对人脸变换的最优小波基选取的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元数和压缩感知的相对通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引入四元数的概念,将四元数和压缩感知相结合用于图像特征提取,提高识别率,同时增强特征提取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克服了以往图像特征提取方法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MIL-STD-1553B是一种数据传输总线协议标准。该协议最初作为美国军用标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在机载领域一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机载领域电子自动化程度的逐渐增高,该协
伴随着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深入研究,基站网络有可能面临着从传统的分布式运算向集中式运算转变。这时通信网络将面临数据流量剧增、高带宽、低时延的挑战。Infiniband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具有功耗少、成本低、可扩展性好、机动性高等许多优点,能应用于国防军事、环境监测、医疗护理、抗灾抢险等众多领域。
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数据所呈现出来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图模型为代表的数据类型也应运而生。这类数据不但包括对象之间的相互关
随着社交网络和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结合形成了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ing,LBSN),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LBSN服务,其中位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复杂航天器的需求,在1986年,CCSDS在常规在轨系统(COS)的基础上之上开发了高级在轨系统(AOS),用来满足传送信息的复杂化和高速化的要求,从而促进空间
卫星通信在现代的军事通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越来越成熟,通信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但远近效应始终是卫星通信等诸多领域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相控阵天线
摘 要:困难职工档案是做好帮扶跟踪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工会送温暖和帮扶工作的前提,更是工会服务职工群众、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要基础工作。没有完善的困难职工档案,就无法实行更系统的帮扶管理工作。当前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二是困难职工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困难职工档案不够规范;四是困难职工档案动态管理相对滞后。要做好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工作,一是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增加频谱效率和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是现代和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该技术采用的多天线的结构会带来接收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能源需求日益严重,而采暖能源消耗巨大。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用热一直按住宅面积收费,导致用户节能意识较差,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这样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