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Vendler(1967)首次提出英语动词的四种基本分类开始,英语的界性问题就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相比之下,汉语的界性研究则相对滞后一些。汉语界性的研究几乎是始于沈家煊(1995),随后,许多国内外语言学家才陆续对此展开了研究。本研究以‘终点观’和‘动词体态组合原则’为指导,旨在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汉语有界与无界谓词的形成机制是什么?2.汉语中常用来测试有界谓词和无界谓词的方法,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到底如何?3.哪些因素决定了汉语动词组的界性?研究发现,“终点观”能够更好地定义汉语动词组和句子的界性,并由此证明界性特征作用于动词组的层面,甚至是句子的层面上,而不仅限于动词这一层面。其次,汉语中常用来诊断有界和无界的手段,在测试范围上各有侧重。最后,本文重点分别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描述了汉语界性的决定因素:词汇方面主要包括动词组的名词论元、动词重叠和动词量化;而语法方面则涵盖广泛,有动趋式、动结式、体标记、助动词、处置式、被动结构、存在句型等。本文进而发现,在界性表达上,语法手段会超越词汇手段,并且,词汇手段在应用上具有排他性。这是因为,从句法结构来看,语法手段一般位于较高的节点,词汇手段则处于相对较低的节点,而节点高的成分统领节点低的成分;在语义层面看,不同的手段对汉语界性的影响会呈现出一个等级变化的过程,语法手段处于两端,其对界性的影响力显然超过处于中间位置的词汇手段。本文重点探索了汉语界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决定因素,作者希望此研究在厘清汉语界性的定义、有界和无界谓词的区分以及界性决定因素研究等方面,对以后的研究会有所借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