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体身份对于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被定义为三人及以上个体的集合,且群体内部成员存在着心理与社会上的联系。既然群体如此重要,那么这一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本研究便是希望通过探索儿童的群体概念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总结已有的儿童群体感知研究发现,少有研究从群体自身特点的角度研究群体概念的发展。尽管有研究者尝试对群体线索进行分类,却几乎没有实证研究对此进行直接的理论检验。因此,本研究借鉴了以往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外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群体线索,采用社会分类的研究范式,结合量化与质性的研究方法,对儿童群体概念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检验。本研究共包括两个子研究。研究一使用了传统的社会分类研究方法(实验1A),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新方法(实验1B),共同探索了 3-8岁儿童群体分类线索的发展趋势。实验1A招募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的儿童共217人(114名男生),采用了三元分类范式;实验1B则是采用了排除任务,同样招募了幼儿园到小学的212名儿童(111名男生)。两个实验均探索了不同年龄段儿童(3-4 vs.5-6 vs.7-8)在群体分类中对内部线索偏好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三岁儿童在分类任务中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内部线索分类偏好,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于内部线索的偏好程度也在逐渐增加。同时,这种内部的偏好也会因为情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一些差异。研究二则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对3-6岁幼儿园儿童的群体线索感知与发展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探索和检验,共招募了 41名有效被试(17名男生),采用了分群任务,结合观察法研究了儿童在群体分类过程中的行为和原因表述。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群体分类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这种现象说明儿童更能够理解个体的多重群体身份,能够随着环境变换对他人的分类方法,表现出对于群体的灵活性认知。此外,儿童关于群体的语言表达也从单纯对外在线索的描述(3-4岁),转为对于群体分类线索的抽象描述(5-6岁),反映了抽象思维能力在5-6岁儿童中的萌芽。本研究与以往儿童单一群体线索的发展研究相互印证,说明3-8岁儿童的群体概念总体上表现出了“内部优先”的特点,在年龄上遵循着“从外到内”的发展轨迹。在理论层面上,该研究结果直接检验了前人群体概念发展理论,发现儿童同时具有根据外在线索和内部线索分类的倾向。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儿童群体概念研究的年龄范围,发展出更为全面的儿童群体概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