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将慢性荨麻疹患者依据年龄特点分为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过敏原检测结果、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及其转归,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特征、过敏原特异性的情况、中医辨证的偏向性和治疗方案的差异性以及中药治疗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转归的影响进行讨论,为日后学者研究老年慢性荨麻疹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老年前期组(45~59岁)、老年组(60~89岁),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信息,记录其发病年龄、性别、病程、住院天数、发病季节、首次诱发因素、药物过敏史、发病部位、皮损表现、伴随症状、疾病史、过敏原检测、治疗方法以及治愈情况等项目,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运用均数±标准差和极大值、极小值表示,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均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利用χ2检验,根据不同情况读取fisher,s Exact Test、Pearson Chi-Square和连续性校正的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和转归,总结我院皮肤科针对老年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经验。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22例,男31例,女91例。老年前期组共45例,男11例,女34例;老年组共77例,男20例,女57例,两组性别分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均以女性居多;年龄方面,老年前期组平均年龄为(53.56±3.823)岁,老年组平均年龄为(65.18±5.721)岁,两组年龄分布老年多于老年前期(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方面,老年前期组患者中,病程6个月以下最多,有25例(55.56%),老年组患者中,病程1~5年最多,有38例(49.35%),比较两组之间病程分布情况,老年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患病一年以上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患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方面,老年前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2.26±2.919)天,老年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1.57±2.648)天,两组住院天数情况无显著差异性(P>0.05)。2.疾病相关史:发病季节方面,慢性荨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两组患者之间发病季节未发现明显偏向性,本次纳入两组病例的发病季节以夏季最为多见,两组患者共有43例(35.25%)夏季发病;首次诱发因素方面,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大部分无明显诱因,少部分患者由食物、化学物质(染发)、吸入刺激性气体(新家具中甲醛)等外界因素刺激引发疾病;药物过敏史方面,两组患者以青霉素27例(22.13%)、头孢类10例(8.2%)此类抗生素过敏居多,两组在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情况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3.发病特点:皮损部位方面,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皮损部位以双上肢、双下肢、躯干多见,老年前期组与老年组患者皮损发于双上肢部位的比例为1:1.73,两组皮损发于下肢部位的比例为1:1.85,两组皮损发于躯干部位的比例为1:1.80。两组患者皮损部位相似,无明显偏向性;皮损表现方面,除周身风团外,还可伴有血管水肿,瘙痒剧烈者因反复搔抓,皮损部位可见抓痕、血痂、色沉甚至皮肤萎缩,其中抓痕、血痂、色沉者以老年人多见,老年组患者皮损见抓痕、血痂、色沉者20例(25.97%),老年前期组患者仅1例(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随症状方面,慢性荨麻疹患者常累及多系统症状,以呼吸道症状最多见,老年前期组患者中除瘙痒外,伴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者23例(51.11%),老年组患者中除瘙痒外,伴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者28例(36.36%)。两组患者在发热症状上存在差异性(p<0.05),其它伴随症状情况两组无显著差异性,P值均>0.05;既往基础疾病方面,老年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患高血压病者32例(41.56%)、患糖尿病者23例(29.87%),老年前期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患高血压病者10例(22.22%)、患糖尿病者5例(11.11%),老年组患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其它基础疾病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性。4.过敏原检测:食物不耐受中两组患者均以鸡蛋、小麦、大豆、牛奶过敏者最为多见。老年CU患者最高可达对10种食物不耐受。两组患者的食物不耐受阳性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CU患者吸入过敏原特异性以猫毛狗毛皮屑20例(31.75%)、霉菌类18例(28.57%)、屋尘螨/粉螨14例(22.22%)、蟑螂13例(20.63%)、梧桐12例(19.05%)多见。其中老年组患者对霉菌类过敏率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吸入过敏原特异性阳性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中医证型:两组CU患者以风热犯表型最多见,两组患者辨证为风热犯表型共97例(79.51%),老年前期组患者中,血虚风燥证0例(0.00%),老年组患者中,血虚风燥证13例(16.88%),老年组患者辨证为血虚风燥型例数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中医治疗方面,我科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药治疗中,应用频次前十位的中药依次为;防风、甘草、白术、荆芥、当归、黄芪、生地、白鲜皮、牡丹皮、牛蒡子。其中应用祛风解表药频次:防风67次(87.01%)、荆芥64次(83.12%)、牛蒡子48次(62.34%);应用补血药频次:当归63次(81.82%);应用补气药频次:黄芪60次(77.92%);应用凉血药频次:生地58次(75.32%)、牡丹皮49次(63.64%));应用燥湿药频次:白术65次(84.42%),白鲜皮54次(70.13%)。老年CU患者的口服中药选择以祛风解表药加补气补血药为主,兼加凉血、燥湿药;两组CU患者应用中药提取物以白芍总苷胶囊居多,两组患者应用中药提取物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U患者采用耳穴压籽、穴位贴敷、普通针刺等中医特色辅助疗法疗效显著,但两组采用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西医治疗方面,两组CU患者应用抗组胺药中依巴斯汀和盐酸左西替利嗪使用频率最高,老年前期组患者服用依巴斯汀26例(57.78%)、盐酸左西替利嗪22例(48.89%),老年组患者服用依巴斯汀49例(63.64%)、盐酸左西替利嗪47例(61.04%);老年组患者更多采用两种抗组胺药联合治疗的方案,老年组抗组胺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使用以第二代+第三代频率最高,老年组患者中采用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38例(4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用药治疗方面,两组患者中医外用药以一效散、中药湿敷液使用频率最高,西医外用药以复方硼酸溶液使用频率最高。7.疗效:本次收集慢性荨麻疹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老年组患者中治愈5例(6.49%),好转67例(87.01%),未愈5例(6.49%),总有效率为(93.5%),总有效率高。采用中药汤剂口服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治愈者8例(7.1%),好转105例(92.9%);未采用中药汤剂口服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好转4例(44.4%),未愈5例(55.6%),口服中药汤剂患者有效率较未口服中药汤剂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老年慢性荨麻疹以女性多见;病程以1年以上偏多;过敏原检测方面,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对霉菌类过敏原特异性更高。2.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辨证偏向于血虚风燥证型。3.老年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治疗原则以祛风解表,补气补血兼凉血、燥湿为基准;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且口服中药汤剂的总有效率高;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普遍采用两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方案,且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搭配方式应用率最高。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评价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G2A1期至G3a A2期)的患者一般情况及疗效;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材料与方法:1.通过分析收集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G2A1期至G3a A2期)患者的病历。对初次就诊患者性别、年龄、舌质、舌苔、脉象以及治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指标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及中医辨证客观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一科和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CAG)等检查被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患者1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次纳入临床观察的病例均选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因患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而行LC且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经中医诊断为肝郁气滞证的患者,共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在LC术后予西医常规抗炎、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目的:通过对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医案报道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挖掘并总结其临床应用的证治规律。同时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平台建立半夏白术天麻汤-AS-通路网络,探索本方防治AS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自2000至2020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医案,收集
目的:通过收集并整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例资料,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生日期与发病日期五运六气分布规律,探究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的运气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运用Excel表格录入病例资料的病历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发病日期等数据信息,建立资料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出生日期与发病日期的各种运气因素分析采用非参
目的:通过观察血脂异常不同证候间患者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纤维蛋白原数值水平的差异变化特点,探讨其与中医证候程度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收集2019年9月-2021年03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且符合血脂异常西医诊断标准的入组患者共计80例。根据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对患者进行证候辨识,并采用中医证候量表的方式量化证候的严重程度,统计80例患者中痰浊阻遏证患者40例,脾肾阳虚证患者40例。分别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两组病例均收集于2018.11-2019.11收治于辽宁中医康复中心脑K2病房及门诊的患者,两组共纳入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肢体麻木,且证属气虚血瘀型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应用基础治疗与康复训练,试验组予以眼针治疗,对照组予以体针治疗。疗程为4周,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分两组均
目的:探索中医辨证分型是否是影响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总结中药汤剂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将他们的基本信息、体力状态评分、临床分期、血清学检验指标、中医辨证分型、生存期、中药使用情况等录入Microsoft Excel表格中,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得出影响患者生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不孕症患者的体质进行研究,找出不孕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和好发体质,探讨体质与不孕症发生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不孕症常见病因及其他影响因素与不孕症中医体质的关系,为后续的遣方用药治疗以及预防不孕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病例,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然后采用SPSS23.0软件对体质类型分布特点
目的: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分析研究儿童紫癜性肾炎患儿与健康儿童、紫癜性肾炎热毒伤络证与气虚血瘀证患儿的血清代谢物,为紫癜性肾炎及其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样本收集与分组: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紫癜性肾炎患儿15例为紫癜肾组(N),其中包括气虚血瘀证5例(N1)、热毒伤络证10例(N2)。收集上述患儿静脉血标本,同时招募10例健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