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投资性房地产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科目之后,对其如何计量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历史成本因其可靠性,为不少上市公司所选用。但不可否认,相比公允价值在企业资产计量上高度的相关性和帮助投资者在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绩效的能力方面,历史成本则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哪一种计量方式能够在我国现实市场条件下更好地服务于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是不少学者和企业管理层共同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更拉近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距离。业界在CAS3颁布伊始曾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将应用于大部分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企业,而实际情况却出乎人们的意料:成本模式依然是多数企业的首选,少数更改了计量模式的企业,转换动机也不尽相同。2014年元月,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应运而生,填补了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诸多理论空白,切实提高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可操作性,为企业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技术手段支持。鉴于上述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本文通过规范研究和案例分析,首先就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进行回顾,并分析了刚刚颁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企业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指导意义。然后,就我国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总体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公允模式带来的经济后果,揭示了计量模式选择背后企业持有的目的和动机,充分肯定了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上的优势。之后通过分析影响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深入分析我国公允价值在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了未来企业改进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公允价值的逐步推广提供借鉴,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对我国25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进行广泛搜集和整理,特别是通过逐家查找和分析,最终确定了六家2013年企业董事会决定更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对于不同转换企业所持有的动机,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并为企业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提出完善建议,这对于规范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