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是全世界每年癌症相关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我国最新数据表明肺癌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女性发病率仍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约0.9%。作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医疗问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阳性流行率目前约为3.61%,全球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约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作为HBV感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59岁普通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携带率的最新数据为7.18%。据前期研究报道称,恶性肿瘤患者中HBsAg阳性率可达12%。合并HBV感染的肿瘤患者预后较差,认为接受化疗、放疗、靶向药物等相关病因治疗时可引起药物性肝脏损伤,还可能因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HBVR)导致病毒复制、机体免疫应答等因素造成进一步肝功能损伤。合并HBV感染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肺癌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HBV感染相关的肺癌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肝功能损伤风险的相关研究目前报道较少。研究目的:分析HBV感染的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伤及HBVR的风险,旨在探讨肺癌患者肝功能损伤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的意义,从而为此类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长海医院住院治疗的HBsAg阳性肺癌患者共61例(HBsAg阳性组),根据有无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分为预防性抗病毒组29例(干预组),未预防性抗病毒组32例(对照组),收集同期住院未合并HBV感染的肺癌患者61例为(HBsAg阴性组)。干预组在抗肿瘤治疗前1周即开始口服使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10mg、拉米夫定100mg,1次/天。对照组抗肿瘤治疗前未进行干预治疗。观察上述患者第1次、第3次、第5次入院时血清肝功能水平及HBsAg阳性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苷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水平。研究结果:1.HBsAg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第3次入院时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48)、总胆红素(P=0.012)、前白蛋白(P=0.01)异常人数存在统计学差异。2.HBsAg阳性组中干预组与阴性组比较:第1次住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人数分别为4/29(13.7%)和2/61(3.3%)(P=0.029);第3次、第5次住院时干预组转氨酶水平大致恢复正常,与阴性组比较无差异。3.HBsAg阳性组中对照组与阴性组比较:第1次住院时肝功能异常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次、第5次住院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异常人数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4.HBsAg阳性组内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第3次入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0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P=0.007)、总胆红素(P=0.02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4%和25%,中重度升高者占所有肝损患者的比率分别为0%和75%,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03)。5.HBVR发生率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9%vs19%)。研究结论:HBsAg阳性肺癌患者肝功能损伤较HBsAg阴性者升高。预防性抗病毒可降低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及HBV再激活发生率,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存在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