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创伤事件后青少年危机应对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研究背景,在文献综述、个案分析以及专家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灾难性创伤事件后青少年危机应对的理论构想,并形成了初始问卷;随后,通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以及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最终确定正式问卷;最后用正式问卷和结构化日记对灾后青少年危机应对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灾难性创伤事件后青少年危机应对问卷》由8个一阶因素即情绪整理、情绪宣泄、固有观念、自我认知、寻求支持、躯体努力、回避压制、注意力转移,和3个二阶因素即情绪应对、认知应对、行为应对构成。实证模型与理论模型基本吻合;经信效度检验,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完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总体上来看,青少年更青睐于认知应对和情绪应对,相对来说,行为应对是青少年不经常使用的应对方式。 3.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其应对方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年龄越大的青少年越容易采用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的应对方式,年龄越小的青少年越容易采用情绪宣泄和固有观念的应对方式。 4.不同求助方式的群体其灾后危机应对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不向人求助”的青少年更愿意采取自我认知、躯体努力两个维度的应对策略,而情绪整理、固有观念、寻求支持、注意力转移等维度的应对策略相对较少一些。 5.丧失亲人的青少年和没有丧失状况的青少年相比,在情绪宣泄、自我认知、回避压制、注意力转移以及总的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在面对危机时,他们更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的表达(例如发脾气,生气等),较常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自我认知、回避压制和转移注意力。 6.除自我认知、回避压制、注意力转移三维度外,男女青少年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的应对方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7.以应对总均分为因变量,以丧失状况、性别、寻求帮助的方式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统计,结果显示丧失状况、性别、寻求帮助的方式是影响灾后青少年危机应对的重要因素。 8.灾后青少年的危机应对呈现出时段性。灾难刚发生时,通常采用的应对策略有“情绪整理”、“躯体努力”和“情绪宣泄”等一些不随意的、非自愿的反应,之后才会选择“寻求支持”、“注意力转移”以及“自我认知”等一些通过意识努力的应对策略。
其他文献
千万吨矿井在煤炭行业的崛起,特厚煤层开采技术的普遍使用,地面配套设备的增加,大功率采掘设备的投入,这些设备的供电的来源,都会随着采用分盘区供电迎刃而解,分盘区供电已成
数字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形式进行表征(例如six,6,Ⅵ,六等)。在以西方口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为刺激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发现了两个经典的心理效应:符号效应和距离效应。然而,对中
20世纪初期,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世界各国的教育学涌向了中国,结束了中国无教育学的状态,使中国教育学呈现了一时的“繁荣”。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经百年,其本土化问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