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研究背景,在文献综述、个案分析以及专家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灾难性创伤事件后青少年危机应对的理论构想,并形成了初始问卷;随后,通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以及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最终确定正式问卷;最后用正式问卷和结构化日记对灾后青少年危机应对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灾难性创伤事件后青少年危机应对问卷》由8个一阶因素即情绪整理、情绪宣泄、固有观念、自我认知、寻求支持、躯体努力、回避压制、注意力转移,和3个二阶因素即情绪应对、认知应对、行为应对构成。实证模型与理论模型基本吻合;经信效度检验,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完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总体上来看,青少年更青睐于认知应对和情绪应对,相对来说,行为应对是青少年不经常使用的应对方式。
3.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其应对方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年龄越大的青少年越容易采用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的应对方式,年龄越小的青少年越容易采用情绪宣泄和固有观念的应对方式。
4.不同求助方式的群体其灾后危机应对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不向人求助”的青少年更愿意采取自我认知、躯体努力两个维度的应对策略,而情绪整理、固有观念、寻求支持、注意力转移等维度的应对策略相对较少一些。
5.丧失亲人的青少年和没有丧失状况的青少年相比,在情绪宣泄、自我认知、回避压制、注意力转移以及总的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在面对危机时,他们更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的表达(例如发脾气,生气等),较常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自我认知、回避压制和转移注意力。
6.除自我认知、回避压制、注意力转移三维度外,男女青少年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的应对方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7.以应对总均分为因变量,以丧失状况、性别、寻求帮助的方式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统计,结果显示丧失状况、性别、寻求帮助的方式是影响灾后青少年危机应对的重要因素。
8.灾后青少年的危机应对呈现出时段性。灾难刚发生时,通常采用的应对策略有“情绪整理”、“躯体努力”和“情绪宣泄”等一些不随意的、非自愿的反应,之后才会选择“寻求支持”、“注意力转移”以及“自我认知”等一些通过意识努力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