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微信为载体,通过微信平台对癌症出院患者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其院后服用止痛药物的依从性,促使患者规律服药进而对癌痛进行有效阻断,减轻患者疼痛的发生,为癌痛出院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为癌症患者的全程化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自2018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癌痛出院带药且满足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89例患者(n=89)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分为干预前和干预后。常规出院指导:即周期性化疗患者第一次化疗结束出院后至第二次化疗开始入院前,给予患者普通的院后管理措施,持续3周。微信干预措施:即周期性化疗患者第二次化疗结束出院后至第三次化疗开始入院前,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干预,持续3周,干预措施主要有:(1)信息推送:包括每天为患者进行服药提醒并发送一条健康宣教知识,涉及癌痛知识,未规律服药的不良反应等。(2)平台互动:患者可与医护人员微信群内线上交流进行病情咨询或与患友之间相互鼓励。(3)病情演变对比记录:用Word文档的形式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病情变化,包括入群前后服药情况、遵医情况、漏服情况、疼痛发生频次频率。(4)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根据癌痛出院病情记录通过群内指导,给与每位患者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院后指导。而后对干预前干预后的患者服止痛药依从性、NRS疼痛评分、爆发痛发生率、疼痛自我效能,分别进行效果评价,探讨微信平台对癌症出院患者服用止痛药物依从性的影响。【结果】1.癌痛出院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癌痛出院患者干预前低依从性有29人,占比32.58%;中依从性有32人,占比35.96%;高依从性28人,占比31.46%;干预结束后,低依从性有18人,占比20.22%;中依从性有27人,占比30.34%;高依从性44人,占比49.44%。干预后癌痛出院患者服药低依从性占比有所降低,高依从性占比大幅升高,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有显著差异(P<0.001),干预后服药依从性高于干预前。2.癌痛出院患者干预前后癌痛评分比较癌痛出院患者干预前癌痛评分,轻度的有21例,占比23.6%;中度的有31人,占比34.83%;重度的有37人,占比41.57%;干预结束后,癌痛评分,轻度的有79人,占比88.76%;中度的有8人,占比8.99%;重度的有2人,占比2.25%。由此可见,干预后轻度疼痛占比大幅增加,重度疼痛占比有所下降,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有显著差异(P<0.001),干预后癌痛评分优于干预前。3.癌痛出院患者干预前后爆发痛发生率比较将癌症出院患者干预前疼痛分值情况与干预后疼痛分值情况进行对比,依据爆发痛发生率的计算标准得知,癌症出院患者干预前存在爆发痛的患者有37个,占比41.57%,未发生爆发痛的患者有52个,占比58.43%,干预后爆发痛的患者有14个,占比15.73%,未发生爆发痛的患者有75个,占比84.27%。由此可见,随着研究的进行爆发痛人数逐渐下降,干预前后爆发痛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1),干预后爆发痛人数较干预前有所降低。4.癌痛出院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自我效能比较将癌症出院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自我效能情况进行对比,将量表中各个条目内容进行分析后得知,在分量表中,干预前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均值得分16.30分,干预后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均值得分22.26分,干预前后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差异(P<0.001)。干预前躯体功能自我效能感均值得分20.08分,干预后躯体功能自我效能感均值得分36.17分,干预前后躯体功能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差异(P<0.001)。干预前症状应对自我效能感均值得分18.63分,干预后症状应对自我效能感均值得分35.03分,干预前后症状应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差异(P<0.001)。从量表总体得分来看,干预前均值总分55.33分,干预后均值得分93.46分,干预前后量表总分有显著差异(P<0.001)。由此可见,对于癌痛出院患者疼痛自我效能分量表与总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的疼我自我效能优于干预前。【结论】借助微信平台进行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癌症出院患者院后服止痛药物依从性,降低患者癌痛评分的同时,减少了爆发痛的次数,进一步增加了癌痛患者疼痛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