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这与目前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变化、压力增大等密切相关。西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以无过量饮酒史的肝组织中蓄积大量脂肪(大多是甘油三酯)的代谢综合征。其病理改变主要是以肝细胞发生显著脂肪变性为特点的脂肪代谢障碍疾病,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中医认为,本病属于中医“肥胖”、“痰饮”、“积聚”等范畴。多因过食肥甘厚腻、感受湿热毒邪、情志失调等致病,与痰瘀互结、肝脾失调有关。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物且效果不佳。因此,从中医角度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运用电针治疗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消痰化瘀,调和肝脾和调节脂类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并综合前期实验研究,为开发一个安全有效的针刺方案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也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本实验从基因及蛋白质表达入手进行研究,还可为后期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SD大鼠44只,雌性,体质量(180±20)g,将大鼠随机分配为:正常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电针组,每组11只。正常组食用标准饲料,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含2%胆固醇、10%猪油及88%基础饲料)喂养8周。造模成功后,东宝肝泰组按0.9g/kg灌服,每日给药1次,共治疗28天;电针组采用“肝俞”、“脾俞”、“膈俞”穴治疗,频率为1.5-2Hz,疏密波,电压9V,电流强度1-3mA,留针20min,1日1次,连续28天。用比色法测定肝脏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等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含量;免疫组化法(SP)肝组织Fas、FasL、细胞角蛋白18(CK18)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测定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测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α(PPAR-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肝X受体-α(LXR-α)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肝功能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精神萎靡,活动较少,肝脏颜色发黄变淡,有油腻感。模型组大鼠肝脏匀浆SOD、GSH含量明显降低(P<0.01),MDA、TC、TG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东宝肝泰组大鼠肝脏匀浆SOD、GSH含量增加(P<0.01),MDA、TC、TG含量明显降低(P<0.01);电针组疗效优于东宝肝泰组(p<0.01或p<0.05)。提示电针刺激“肝俞”、“脾俞”、“膈俞”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功能有改善作用。对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RBP4含量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PPAR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LXR-α和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东宝肝泰组大鼠血清RBP4含量降低,肝组织PPAR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LXR-α和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电针组优于东宝肝泰组。提示电针、东宝肝泰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肪酸及胆固醇代谢有促进作用,电针优于东宝肝泰。对肝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Fas、FasL表达量增加(P<0.05),caspase-8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东宝肝泰组大鼠肝组织Fas、FasL的表达降低(P<0.05),caspase-8RNA相对表达量增高(P<0.05),电针组优于东宝肝泰组。提示电针及东宝肝泰可修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受损肝细胞,电针优于东宝肝泰。结论电针刺激“肝俞”、“脾俞”、“膈俞”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功能,改善脂肪堆积,调节肝脏代谢功能,修复受损肝组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肝脏代谢功能、改变相关功能蛋白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