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E2动态变化规律及ERs在HPOA中的表达与分布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maom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雌激素(E2)是由卵巢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其与动物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s)结合,调节哺乳动物的发情和性行为,对动物的繁殖活动等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雌激素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两种经典亚型。为阐明雌激素及其受体在高原甘加型藏羊(Ovis aries)发情周期生殖活动中的作用,本研究系统地对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不同阶段血浆中E2的含量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组织中ERα和ERβmRNA、蛋白的表达与其免疫阳性细胞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选取了健康未孕且处于发情周期的甘加型藏羊32只,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及间情期4组。(1)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并分析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中E2的含量及动态变化规律,(2)应用q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对其发情周期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ERα和ERβ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分析,(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Image pro-plus)分析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在其发情周期HPOA组织中的分布,结果如下:1.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中E2的含量呈脉冲式和波动式交替变化,发情期和发情后期主要以脉冲式变化为主,发情期血浆中E2含量最高,为76.44±1.65ng/mL,发情后期为73.95±1.10 ng/mL,间情期为58.09±0.83 ng/mL,发情前期为59.20±1.09 ng/mL,发情期和发情后期E2的含量显著高于发情前期和间情期(P<0.05)。2.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各时期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均有ERα和ERβ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且表达量存在差异:在下丘脑组织中,ERα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发情后期最高(P<0.05),ERβ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发情前期最高(P<0.05);在垂体组织中ERα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发情期最高(P<0.05),ERβ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发情前期最高(P<0.05);在卵巢组织中ERα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发情前期最高(P<0.05),ERβ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在间情期达表达量最高(P<0.05)。3.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在HPOA组织中均有分布,且阳性细胞着色深浅不一。下丘脑中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促垂体区,ERα主要表达在大神经元胞浆和神经胶质细胞胞核,且发情前期表达最强(P<0.05),而ERβ在大神经元胞浆及轴突表达,发情前期阳性表达最强(P<0.05);垂体组织中,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均分布在垂体远侧部和中间部,ERα主要在嗜酸性细胞胞核高表达,且发情后期最强(P<0.05),而ERβ主要在嗜酸性细胞胞浆中高表达,发情前期最强(P<0.05);卵巢组织中,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均分布在生长卵泡颗粒细胞层、卵泡膜和黄体中。它们都表达在颗粒细胞胞浆和胞核、卵泡内膜细胞胞浆及黄体细胞胞浆中,且ERα在发情前期最高(P<0.05),ERβ在间情期表达最高(P<0.05)。综上所述,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中E2的含量呈脉冲式和波动式交替变化,且在发情期达到最大值,促进卵母细胞的发育与成熟。ERα和ERβmRNA、蛋白及其免疫阳性细胞在发情周期各时期HPOA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有显著的差异性,说明雌激素及其受体ERα和ERβ对甘加型藏羊的HPOA生殖生理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为雌激素及其受体(ERα和ERβ)对HPOA生殖功能的调控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对认识雌激素及其受体ERα和ERβ与哺乳动物生殖活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蜱作为节肢动物中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传播媒介,是一种专性吸血且能够传播病毒、血液原虫及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外寄生虫。长角血蜱属于硬蜱科血蜱属,广泛分布于全球多个国家,作为我国的优势蜱种之一,长角血蜱在我国山西等17个省份大量分布。长角血蜱传播的东方泰勒虫及卵形巴贝斯虫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而其传播的SFTSV病毒能够引起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的高致死率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miRNA是
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和整合素αv(Integrinαv)同属跨膜糖蛋白,参与细胞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粘附从而发挥相互作用,E-cadherin参与精卵间及精卵与输卵管上皮之间的相互作用且Integrinαv可特异性地识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inine-Glycine-Aspartic,RGD)序列,参与细胞间的粘附,使精子与卵子于输卵管中粘附融合。其在雌性生殖中有着
槐山羊又名黄淮山羊,是我国中部地区优良的地方品种,因其优良的板皮品质和繁殖性能而闻名,调查发现该品种山羊间性发生的概率普遍高于其他品种山羊。间性是一种多发于山羊群体的先天性繁殖障碍疾病,因其常与无角性状连锁而被称为无角间性综合症(Polled Intersex Syndrome,PIS)。PIS严重阻碍了山羊无角性状的选育和整个山羊产业的发展。尽管PIS被广泛认为是由于一段位于1q23的11.7k
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是一种非芳香化5α还原性雄激素,主要由睾酮和雄烯二酮在5α还原酶(5α-reductase,5α-red)的作用下合成。雌性动物卵巢中DHT的浓度远高于血液,说明其在雌性动物生殖系统中可能也发挥特定的生理调节作用。然而,关于DHT在小尾寒羊有腔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合成及调控卵泡发育的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体外培养了小尾寒羊有腔卵泡颗粒细胞,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产于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痛等功效。目前,兽医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泄泻等肠道疾病。文献记载苦豆子有毒,但其毒性大小及其机制还不明确。本论文通过对苦豆子不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肝毒性机制研究。为苦豆子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TOF-MS)与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简称单增李斯特菌,能穿越人和动物机体的三大屏障,引起胃肠炎、脑膜炎、流产、败血症等,所致疾病呈全球性分布且发病数逐年升高,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生物被膜(Biofilm,BF)是一种细菌胞外聚合物,因其特殊的立体多层结构,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多种细菌协同共生,进一步污染食品加工环境以及食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腾冲嗜热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的tte2635和tte2633基因分别被注释为cmr1和cmr4,属于CRISPR-CasⅢ-B亚型系统。前期研究发现腾冲嗜热厌氧杆菌在高温培养条件下CRISPR相关基因转录上调,CRISPR与嗜热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为探究其嗜热机制进行了以下研究:1)嗜热菌中CRISPR结构特征分析。首先从Gen
蓝氏贾第虫(Giardia lamblia)和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是两种能感染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人兽共患机会性肠道原虫。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是一种寄生性原虫,可感染包括兔在内的多种动物。这3种肠道原虫的流行在全世界范围内十分广泛,可引起兔以及其它动物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由于这3种原虫对环境顽强的抵抗力以及强大的繁殖力,使得其可以长期且广泛的存在于环境中,可
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和隐孢子虫(Cryptosporidum spp.)是4种常见的人兽共患肠道原虫,寄生于人类和多种动物包括家畜的胃肠道,导致宿主发生腹泻、腹痛、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并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研究和探明这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简称单增李斯特菌,该菌是普遍存在的食源性致病菌,对人和动物健康影响较大。LM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多种蛋白分子,其中内化素(Internalin,Inl)与LM毒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发现该菌有25种内化素,按其发现顺序依次命名为Inl A到Inl J等。迄今,关于InlG基因研究较少,有关其基因生物学的功能及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