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学的中国四大名著教学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

来源 :天水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四大名著作为文学瑰宝,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伴随着对经典名著阅读意识的增强,对四大名著的教学也成为了小说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或是读本,都将四大名著放入到了学生的视野内,并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增强文学修养。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标在“附录”部分建议学生对四大名著进行整本书的阅读。2016年9月13日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具备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的素养。同时,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研读经典著作,才能帮助学生更高地提升自身素养。因此,如何提高四大名著的教学质量,解决学生阅读四大名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的调查,明确中国四大名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层面上存在阅读意愿不很强烈、阅读行为不很规范、阅读效果不很理想的问题,教师层面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不很明显、课外指导不十分系统的问题。叙事学作为揭示叙事作品内部规律的理论,将其运用于四大名著教学中,优化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四大名著。以叙事学为立足点,为中国四大名著教学问题提供解决对策。教师运用叙述视角理论,引导学生透彻赏析人物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叙事时间理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写法,进而优化学生的阅读方法;运用叙述声音理论,引导学生准确揭示作者情感,进而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意图;运用叙事结构理论,引导学生清晰诠释深层意蕴,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通过将叙事学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为四大名著的教学探索出新的道路。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能力与素养,并能够将其调动到课外进行四大名著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终生受益。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然意识到环境及能源对地球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而新能源汽车也应时而生。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不仅大大缓解了能源枯竭的问题,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也进行
以2016年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引发的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马洋溪山洪沟暴雨洪涝灾害为例,实地调研收集了马洋溪上中下游三个典型村庄的灾情数据,构建了马洋溪上中下游居民室内
郎肯循环是一种以水蒸气为工质的理想循环过程,郎肯循环在能源再利用和环保领域为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介绍朗肯循环过程及余热回收利用,并设计一种基
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是两个文明在社区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以创建绿色社区为载体、构筑创建的移动
以绵竹至茂县公路沿线为研究区,应用遥感技术调查走廊带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状况,结合公路勘察需要,从工程地质角度出发,选择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位置、规模、稳定性/易发性、运动方向5个方面作为地质灾害对线路影响的评价指标,并建立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线路影响程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为公路选线和后期详勘奠定了基础。
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及体系氮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能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电教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新生事物必然有其双重性,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物理情境、增强物理教学的直观性等方面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但在培养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缺陷,下面笔者谈几点教学中的体会。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能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对2006年4月9—11日北方大范围沙尘暴进行了路径和天气学分析,表明:此次沙尘暴路径分为西路和西北路。西路第一阶段期间,高空急流、锋区和地面蒙古低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