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电教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新生事物必然有其双重性,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物理情境、增强物理教学的直观性等方面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但在培养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缺陷,下面笔者谈几点教学中的体会。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能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构建身临其境般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奥秘的欲望和创造意识。
  多媒体教学能增强物理课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长久以来,物理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难”,其原因就是学生生活经历的缺失、学生抽象思维的缺失。如果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的知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引导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过程中愉快地学习物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多媒体生动活泼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延长了学生注意的时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通过细心观察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插上了丰富的想象翅膀。教师可以从容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及能力,从而达成新课程改革的能力目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也存在着局限性
  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它的显著特点。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要尽可能地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对物理实验原理的理解,从而做好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必然会挤占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严重违背了物理学科实验探究的科学精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高分低能,有一定思维能力,却没有实验动手能力的怪物,从而丧失了人类特有的探究科学的能力、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技能,这是与物理学精髓相违背的。
  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不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多媒体课件虽然有艳丽的色彩、字体变化多样的文本、飞快晃动的字幕,它们美化了界面,却影响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容易造成喧宾夺主。教师的语态、体态和板书都有可能在学生的视野里视而不见,课堂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的注目点在荧幕上,这种注意对象的改变,阻断了师生交流的有效通道。如果教师长期不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其教学效果就会受其影响。因此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多媒体技术其功能仅是辅助教学,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有自己强大的功能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应根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合理选择。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对造成2011年5月9日广西桂林咸水乡山体滑坡的暴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滑坡是由于暴雨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短时强暴雨是造成山体滑坡的直接原因。大量的水汽传送到滑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然意识到环境及能源对地球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而新能源汽车也应时而生。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不仅大大缓解了能源枯竭的问题,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也进行
以2016年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引发的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马洋溪山洪沟暴雨洪涝灾害为例,实地调研收集了马洋溪上中下游三个典型村庄的灾情数据,构建了马洋溪上中下游居民室内
郎肯循环是一种以水蒸气为工质的理想循环过程,郎肯循环在能源再利用和环保领域为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介绍朗肯循环过程及余热回收利用,并设计一种基
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是两个文明在社区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以创建绿色社区为载体、构筑创建的移动
以绵竹至茂县公路沿线为研究区,应用遥感技术调查走廊带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状况,结合公路勘察需要,从工程地质角度出发,选择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位置、规模、稳定性/易发性、运动方向5个方面作为地质灾害对线路影响的评价指标,并建立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线路影响程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为公路选线和后期详勘奠定了基础。
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及体系氮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能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