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联盟与孔子学院的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机制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语联盟与孔子学院等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机构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在当今世界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成为提供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机构。本文借助让-马克·德法伊的“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着眼于宏观的文化传播机制,以法语联盟和孔子学院的主要职能——语言学教学与文化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海法语联盟和魁北克省孔子学院为典型案例,采用文献、访谈、问卷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究法语联盟与孔子学院在其所在国的语言文化教学与输出问题。本文旨在从两家具体机构的人员、课程、活动等具体环节出发,分析不同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在此基础上为孔子学院的长足发展提供相应建议。本研究想要探究的中心问题是:法语联盟在对外输出语言文化过程中体现的优势是什么?哪些经验可供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参考?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具体问题入手进行探究:1、法语联盟与孔子学院的基本建制对语言文化输出有何影响?2、对外语言教学作为显性输出,何种教师、教材、教法会使得所在国更易接受派出国的语言与思维?3、国际文化传播作为隐性输出,活动种类、传播方式的异同之处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所在国居民的观念并应对挑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章通过对研究背景的阐述说明本文的研究旨趣,通过文献综述追溯以往文章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并归纳本研究所具有的创新意义。第二章通过对法语联盟和孔子学院的概述、对案例选择依据的阐述以及对“外语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介绍证明魁北克省孔子学院和上海法语联盟案例选择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三章从教师、学生、教材、课程设置与教学法等方面材料的梳理发掘隐含着的内在逻辑关系。第四章从文化活动与传播方式的不同探究实际操作中的机遇与挑战。第五章从研究中的现象和相关关系出发,明确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在本文得到的研究结论基础上,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具体包括如下三方面:1.针对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机构内师生的特殊关系以及当前法语联盟和孔子学院师资现状,本研究提出了学生群体导向下的师资队伍优化建议;2.针对教材编写原则以及评价体系方面的不同,在分析法语联盟与孔子学院相关利弊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教材竞争力与教材改进建议;3.从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出发,综合比较目前法语联盟与孔子学院在文化输出中的方法与经验,提出促进文化传播接受度提升建议。
其他文献
山西将投资建设三个煤基化学品联合企业:裕森(Yushen)煤化工区计划以煤为原料建200万t/年甲醇装置,再将甲醇生产丙烯(MTP),能力为60万t/年丙烯;裕恒(Yuheng)煤化工区计划建240万t/年
应用平面波展开法推导二维光子晶体横磁场模式和横电场模式主方程,得到两种模式下的二维光子晶体完全带隙,并研究二维光子晶体完全带隙宽度及中心频率位置随填充比和背景介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に至る”“-に至つて”“-に至つては”“-に至つても”这四个句型在形式上十分相近,但用法有很大不同。在此大致归纳如下,希望能对一些日语学习者有所
介绍了活性炭材料的脱硫机理;论述了烟气中O2和H2O在脱硫过程中的作用,O2与炭表面作用形成的C—O中间物可氧化SO2,H2O具有洗脱H2SO4、提供质子及水解作用;活性炭材料表面的碱性对
由于稀土荧光化合物中只有Eu(Ⅲ)与Tb(Ⅲ)的某些化合物具有强的荧光发光性能,其荧光发光的颜色分别为红色(铕化合物,约615 nm)和绿色(铽化合物,约545 nm),限制了这类化合物在多色荧光
<正> 从上世纪末开始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进入了极为活跃的时期,人们竞相标榜,自立门户,组建成一个个各具独特性的理论流派,而各流派又党同伐异,往往以批判别的流派来界定和确立自己的体系。关于这方面,近年来西方有许多专著运用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广征博引,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整个西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基本概貌,可供一览。如美国魏伯·司各特博士编选的《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荷兰学者佛克玛和
通过模拟实验,考察加入离子态、配合态和氧化物态的铁或锰对可见光照条件下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产生H_2O_2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降解的影响,并分析体系中SDBS的降解机制.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成功与否,是公司长远发展和战略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保障。通过对公司资金管理实施内部控制,可以提高资金周转率,保障资金安全,增加资金收益,提升管理和监
<正> 研究批评史会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批评的历史虽然同创作的历史差不多同样古老,但是批评的自省或者说批评对本身进行反思却是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才开始的。何谓批评?批评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批评的功能?批评的效应和其发挥作用的边际在何处?批评与创造是何等关系?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自身独立的呢?还是必须
<正> 对比之下,八六与八七年以来的非虚构文学间似乎缺少一个令人腾跃,富于升格意义的“阶梯”,但若静观八七年以来的非虚构文学,其中主要是报告文学的发展,我们倒能欣慰地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即致力于传统报告文学报道模式的深入扬弃和与之相关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总体素质的提高,已日益成为愈来愈多作家的自主追求。客观上,我们把这种追求的燃点至迟推至到八六年出现的《唐山大地震》,八七年以至今年以来涌现出的包括“中国潮”征文在内的诸多优秀非虚构文学作品则可视为它在延伸意义上的发展。一个自然的区别在于,其热点及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