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产业成长特征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 : 56次 | 上传用户:west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年来医药产业持续以较高速度发展,被称为是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和投资家的高度重视医药产业,围绕医药产业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学术界也形成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综合现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对产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探讨,而中国研究人员主要局限于对于中国医药行业基本现状和特征的描述性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医药产业成长一般规律的把握,从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具体实际出发,揭示中国医药产业的成长特征、发展规律、发展路径和未来前景,为政府的产业决策、企业的投资选择提供参考。 在获得大量时间序列数据和多国家、地区横截面数据的基础上,本文从医药产品的市场特征、医药产业的技术与研发特征、医药企业的竞争特征和医药产业成长的过程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医药产业的现状特点、过程特征和运行轨迹,揭示了医药市场激烈竞争的实质和内在原因,描述了医药产业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现高速增长、缓慢发展和平稳增长等阶段性增长态势。在相关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制度政策等变量要素对医药产业成长过程的影响。 在医药产业一般特征和规律研究结论的指导下,本文以中国医药产业(主要为医药制造业)为分析对象,深入剖析了中国医药产业成长的基本特征。经过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中国医药产业已经越过产业的导入期,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高增长与低盈利将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未来若干年仍将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尽管如此,中国医药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过度竞争与创新能力低下成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大顽疾。 在产业成长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中国医药产业成长的内在机理。资本、劳动和技术等产业成长要素共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成长,但资本对产业增长具有显著重要的意义。本文还对中国医药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和集群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医药产业主体在利益机制作用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实施产业进入退出和扩张收缩,从而驱动产业成长。而不同特色的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而造成产业成长驱动机制扭曲,是造成中国医药产业绩效低下和无序竞争主要原因。 为了从医药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角度,揭示中国医药产业成长的外部因素作用机理,本文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研究了宏观环境中的相关因素和微观企业因素对中国医药产业成长的影响。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影响医药产业成长的因素众多,但是,GDP、居民收入水平、卫生总费用和医药企业绩效等几个变量能够解释中国医药产业增长影响因素的主要方面。 多变量回归研究和因子分析对中国医药产业成长前景作出了相当接近的预测结论。根据历史的趋势,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医药产业仍将处于稳定高速增长的过程之中,其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6-18%的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将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卫生保健总费用的增长速度,中国医药产业高速增长依然可期。
其他文献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更多的重视,并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对于航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
环氧沥青混合料作为大跨径桥面铺装材料,欧美一些国家早在6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应用,许多桥梁的桥面铺装都采用环氧沥青混合料。国内目前也只有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和浙江舟山桃夭
<正>截至2014年11月底,上海区内投资企业累计达2.2万多家,挂牌后新设企业近1.4万家。新设外资企业2114家,同比增长10.4倍。境外投资已办结160个项目,中方对外投资额累计近38
<正>把互联网思维"接入"司法公开工作,将群众的"用户体验"作为衡量和推动公开的标准与导向。2015年3月26日,上海一中院召开"打造司法公开新常态"新闻发布会,推出2015版《上海
<正>根据马格那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全球性过程。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
本文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和社会、历史、文化的纵深度审视中国当代电影改编,既分阶段论述中国当代电影改编的主要特征,也深入分析有代表性的改编电影作品;既关心中国当代电影改编中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作为一个主流的通讯手段,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之而来的垃圾邮件问题也日益严峻,网民平
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方法的创新,更是科学精神的塑造。因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不断更新的,科学精神却是永恒的。对什么是科学精神,中外学者也做过一些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