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冠脉造影管壁变形的动力学计算模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ens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基于医学影像的病变解剖学评估,已不能完全满足冠心病患者对精准医疗的需求。动态的冠脉造影影像除了直观反映冠脉的整体形态结构及病变的狭窄程度,还蕴含着血流动力学及动态形变的生物力学等功能学信息。本文针对冠脉斑块破裂、冠脉支架断裂、以及心肌缺血评估等临床问题,利用冠脉造影影像,结合图像处理、计算力学,创新性地提出相应的动力学计算模型,旨在阐明上述临床问题的生物力学机制,并为患者个体化功能学评估提供方法学支撑与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一种从动态造影中提取冠脉管壁的全局位移场载荷来计算浅表壁动力学的计算模型。并通过对32个具有相同管腔形态的理想化狭窄模型和16例冠心病患者病例的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必要性和准确性。理想化模型分析表明,与力法加载法的有限元分析相比,我们的浅表壁动力学方法,不需要知道斑块内部成分及外在血压,仅根据浅表壁的形变场即可准确计算浅表壁应力(superficial wall stress,SWS);并且证实心脏收缩引起的血管弯扭变形明显增加了SWS。斑块越软、斑块负荷越大与纤维帽越薄等特征可增加SWS。实际患者病例分析表明,仿真计算获得的冠脉管腔与基于造影几何重建的管腔相比具有很好的形态相似性;应用Procrustes分析量化评估两者血管中心线的相似性,双参数结构表明两者高度吻合,即缩放比例:0.995±0.018;不相似度:0.007±0.014。此外,最大SWS发生在斑块近端肩部的比例为56%(9/16),与临床上斑块破裂大多数发生在狭窄近端的现象一致。其次,利用上述已验证过的浅表壁动力学方法,对筛选出的两例多支血管病变在基线时的非靶血管且后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分析获取SWS分布,结果表明在收缩末时前降支病例的狭窄远端肩部,回旋支病例的狭窄近端肩部出现SWS集中,分别为121.8 KPa和98.0 KPa;并且分别与6个月和18个月后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时行光学相干断层影像观察到斑块破裂的位置十分吻合。此外,这两支血管的SWS峰值明显高于其邻近正常参考段,并且后者与正常血管的SWS峰值非常接近。然后,基于上述已验证过的浅表壁形变场,提出了一种新的冠心病患者个体化的术后即刻冠脉支架在体动应力和疲劳断裂风险评估计算模型。通过一例带心电图的右冠脉病例作为代表示例,展示了可降解支架动应力在心动周期中变化趋势。并且分布对两组仿真实验(即同一种类型的支架植入4支不同冠脉、3种不同类型的支架实际或虚拟植入同一动脉)进行支架动应力分析和Goodman疲劳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靶血管的铰链运动是冠脉支架应力的主要外在因素,可增加疲劳断裂的风险。相比于不锈钢材质的Taxus和Xience支架,较高强度钴铬合金的Resolute支架,其疲劳安全系数的倒数值较小,降低了断裂风险。其中,一例典型的钝缘支病例分析表明,支架应力集中的位置和疲劳安全系数倒数中的“不安全”区域,均与植入13个月后随访造影观察下的完全横向断裂位置相吻合。最后,实现了一种基于管腔表面变形的冠脉斑块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分组的斑块性质、动脉重构、狭窄长度、直径狭窄率的冠脉斑块理想化模型,模拟人体最大充血状态分析斑块的力学生理学参数(共54例),包括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和最大SWS等。通过一例狭窄长度10mm、50.0%直径狭窄率、无重构的脂质斑块展示了心动周期中SWS、血流速度及压降的瞬态结果。由于管腔形变大,脂质斑块的FFR(0.81±0.15)轻微高于纤维斑块(0.79±0.16,P=0.001)和钙化斑块(0.79±0.16,P=0.001)。在中度狭窄病变,不同性质斑块之间FFR差异最大。此外,以30.0 KPa和0.80分别作为最大相对SWS和FFR的截断值判断斑块稳定性和致心肌缺血,提出了以这两种指标组合的四类风险等级次序:轻中度狭窄的硬斑块及低负荷的脂质斑块(类型A,非缺血且稳定斑块)<轻中度狭窄但中高度负荷的软斑块(类型B,非缺血且非稳定斑块)或重度狭窄的硬斑块(类型C,缺血且稳定斑块)<重度狭窄且中高度负荷的软斑块(类型D,缺血且非稳定斑块)。综上,本文基于冠脉造影提出了浅表壁动力学计算模型,能准确呈现在体冠脉的变形行为而获得动态的浅表壁应力,对评估冠脉斑块破裂风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基于冠脉变形的冠心病患者个体化的术后即刻冠脉支架在体动应力计算模型和疲劳断裂风险评估可为结构局部增强新型支架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意见;以及基于管腔变形的冠脉斑块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模型,能同时评估易损性和致潜在缺血,进而定义斑块四类风险等级次序,从而为临床导管室对病变的优化处理提供理论参考。因而,本文对揭示上述临床问题的生物力学机制、开发新的诊断评估工具及研发新型支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2007年徐祖耀院士提出了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的设计思想,本课题组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分别对低、中碳低合金Q-P-T马氏体钢进行了十年的系统研究,实现了通过C含量的增加同时提高Q-P-T钢的强度和塑性。能否将碳含量增加到高碳范围,实现强度和塑性的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近几年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本文针对所设计的不同成分高碳钢在相应Q-P-T工艺下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聚焦于微观
纳米晶金属优异性能展示出的广阔前景使得其强化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热点。相比与纳米晶纯金属,合金元素在晶界的偏聚使纳米晶合金具有了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其强化机制也更为复杂,不但有细晶强化、固溶强化作用的影响,还包括了晶界性质和宽度改变的作用。尽管理论研究可以对各微结构因素的作用进行分别处理,但从实验上的揭示并进行对比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各微结构因素均随合金含量的变化同时发生改变,它们的强化作用也相互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汽车行业正在探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钢质白车身轻量化。一种方法是使用先进高强钢和超高强钢,如双相钢(DP钢)、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钢)、淬火-配分钢(Q&P钢)、马氏体钢(MS钢)等去替代低强度级别钢种,使汽车零部件减薄而实现减重。另一种潜在方法是在C-Mn钢的基础上添加适量Al元素,在确保钢板具有较高强韧性特征的同时降低钢板密度,从而使其具有高比强度(强度与密
小肠绒毛是哺乳动物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其更新速度快,并易受到辐射、食源性病原菌和肠道微生物的损伤。位于隐窝底部的小肠干细胞(Intestine stem cell,ISC)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新的上皮细胞,帮助绒毛更新及损伤修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依赖于周围的微环境(Niche)。小肠干细胞微环境包括间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s,MCs)、潘氏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部分肠上皮细胞
Palladin以往被认为是一个微丝骨架相关蛋白和分子脚手架蛋白,在分裂间期参与细胞运动、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然而Palladin在有丝分裂期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尚未有报道。我们研究发现,在He La细胞中有丝分裂期Palladin除定位于微丝骨架相关结构细胞皮层(cell cortex)之外,还可以定位于微管骨架相关结构纺锤体(mitotic spindles)、中心体(
深海热液喷口是一个具有陡峭的温度梯度、高静水压和黑暗的极端环境。在此环境中,以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为基础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异养型热球菌目Thermococcales是深海热液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古菌类群,Pyrococcus yayanosii CH1是此类超嗜热古菌中具有严格嗜压特性的可培养菌株。本文围绕P.yayanosii基因组中整合性基因组岛与其超高温、高静水压适应性的关系展开研究,取得了以下
改进型9Cr-1Mo马氏体耐热钢因其优异的高温蠕变性能、抗腐蚀、抗氧化性等优点已经成为新一代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汽轮机转子的首选材料。转子作为大厚度构件,在连接方面窄间隙焊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该构件的焊接。根据该类焊接接头的服役条件要求,其高温组织稳定性和蠕变行为成为决定焊接接头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指标。故本文以改进型9Cr-1Mo耐热钢多层双道窄间隙焊接接头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焊接接头微观组织、高温时效
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是生殖细胞发育的早期阶段。生殖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成体干细胞,它不但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而且还具有传递遗传信息的能力。生殖干细胞主要包括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C)和雌性生殖干细胞(Female germline stem cell,FGSC)两种类型。生殖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及其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剂量平衡对
在过去几十年,超强激光驱动的离子加速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由于其在先进成像源、快点火聚变方案、温稠密物质产生、癌症治疗和作为传统加速器注入源等方面的应用。为了面向实际应用,人们需要采用高重频的超高功率激光器,这项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可达到应用目标。与此同时,发展用于离子加速、与激光器兼容的高重频靶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应用以上技术,人们可以在高重频条件下研究激光离子加速中入射激光参数
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是描写翻译研究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译本生产过程中受到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探讨译者为应对这些制约因素采取的翻译策略,并阐释译本作为社会和文化产品对目的语文学和文化系统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因此在文化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一般认为,改写理论的提出和应用使翻译研究不仅仅关注文本层面的对等,而是把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发掘翻译现象产生的更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