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于肝移植患者术前HLA抗体阳性,肝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是否会升高,仍无较为一致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HLA抗体对于肝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无明确影响。但部分学者认为术后HLA抗体阳性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增高。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前HLA抗体阳性、术后HLA抗体的变化与肝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系。
肝移植术前病人较差的凝血功能、贫血状态和血小板减少就会给肝移植手术带来巨大的风险,移植手术作为外科超大型手术,围手术期常需要大量血制品,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状态和血小板减少、降低手术中出血量和提高重症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存活率。
反复有规律的受血者产生HLA抗体的频率可达50%。HLA抗体还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所谓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连续两次以上输血后血小板计数升高不明显或不升,甚至血小板计数较输血前下降,止血效果差,即表现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最好的处理办法是:选择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阴性的血小板输往(包括血小扳和HLA配合)。然而在临床工作的实践中,难免会发生有些病人发生HLA同种免疫反应,又找不到合适供血者的情况,对此种情况的处理是很困难的,首先应当避免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如果发生出血,输注随机献血者或最匹配献血者的血小板(尽管不完全相合)可能会缓解出血严重程度,虽然这时需要更大剂量的血小板。,脾切除手术及血浆置换,效果并不好。所以,有必要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或方法。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甲氧基聚乙二醇-丙酸琥珀酰亚胺(mPEG-SPA)是一种毒性低、可直接用于人体的化学辅料。它可与蛋白质、多肽上的氨基酸高效结合,有效地修饰蛋白质类抗原,并能保持修饰物质结构、性质的稳定。mPEG-SPA可与血小板表面的HLA抗原结合成共价化合物,从而阻断HLA抗原与HLA抗体的结合,阻止形成HLA抗原、抗体复合物,以避免血小板被补体迅速破坏裂解、避免吞噬细胞吞噬该血小板。本文第三部分将进行体外试验探讨mPEG-SPA修饰血小板预防因HLA抗体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行性。
第一章HLA抗体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的影响目的评价肝移植手术前后HLA抗体变化对移植肝脏急性排斥的影响。
方法: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5年7月~12月间收治需行肝移植患者134例,均接受ABO血型相符合的尸肝移植,手术方式均为无静脉转流的同种异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监测肝功能ALT,AST,GGT,TbiL,DbiL等指标,对于可疑发生急性排斥者进行B超引导下肝组织穿刺病理检查,同时做免疫组化染色以排除病毒引起的肝炎复发,根据Banff排斥活动指数明确有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排斥反应发生的程度,对于轻~中度的排斥反应给予增加免疫抑制药物剂量或调整免疫抑制药物方案,对于中~重度的排斥反应给予激素冲击治疗。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Exact检验。检验标准:α=0.05(标准)结果:肝移植术前不同疾病的HLA抗体表达情况与术前HLA抗体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影响:134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排除于本研究外。术前检查显示:4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有2例HLA抗体阳性(5%),89例良性肝脏疾病行肝移植患者中,有42例HLA抗体阳性(47.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肝移植术前HLA抗体阳性组(56.8%)与HLA抗体阴性组(25.9%)间急性排斥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肝移植后30天内Pre(+)→post(-)组与Pre(+)→post(+)组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017(校正),P=0.895)。统计分析显示,在肝移植后30天内术前与术后HLA抗体均为阴性组与术前HLA抗体阴性与术后HLA抗体转为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8.998(校正),P=0.003)。全组病例中无1例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而需行再次肝移植。
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前HLA抗体阴性而术后HLA抗体转为阳性与术前HLA抗体阳性术后HLA抗体较长时间呈阳性是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之一。
第二章肝移植围手术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及其与HLA抗体的关系。
方法:取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间收治需行肝移植的良性肝脏疾病行肝移植患者89例,均接受ABO血型相符合的尸肝移植,手术方式均为无静脉转流的同种异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做全血常规检查以了解患者血小板计数情况。在肝移植手术后、情况相对平稳、无活动性出血的时期,若患者血小扳数低于50×109/L虽无活动性出血但仍存在潜在出血部位,血小板过低仍需要输注血小板使之提高至50×109/L。对所有输注血小板后的患者于血小板完毕后1小时和24小时采集上肢静脉血3ml,做全血常规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改变情况并分别计算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的血小板增加修正值(CCI)以评估有无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在空腹、静卧条件下用无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上肢静脉血3ml,离心、分离后血清用于检测HLA抗体。对非免疫性PTR,给予对因治疗并增加血小板输注剂量,对于HLA抗体阳性的患者输注PLT仍处于PTR状态者,给予输注HLA抗体交叉配型阴性的血小板。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记量资料的比较采用u检验、t检验。检验标准:α=0.05(标准)结果: 89例良性肝脏疾病行肝移植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为:(40.2±6.7)×109/L,与正常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低限100×109/L比较,经u检验统计分析显示,P=XXX,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89例良性肝脏疾病行肝移植患者中,有58例因血小板减少需输注血小板,其中共有24例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占41.4%;20例为非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4例为HLA抗体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
结论: 血小板输注无效在肝移植围手术期仍有较高的发生率为41.4%,其中非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占总发生率的83.3%,HLA抗体引起的免疫源性血小板输注无效仅占总发生率的16.7%。免疫源性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较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发病率为低,出现此现象可能与肝移植围手术期中使用大剂量的免疫移植药物有关。
第三章mPEG修饰血小板表面HLA抗原目的研究mPEG有效修饰血小板表面HLA抗原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10月15日~2005年12月30日广州市中心血站的30例HLA-A2抗原阳性单采法制备浓缩的血小板悬液,取每例浓缩的血小板悬液10ml并将浓缩的血小板以41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用RPMI1640洗2次,调整血小板的密度至2×109/L(每2×109/L血小板中所含白细胞<1个),备用。采用浓度梯度法对血小板悬液进行化学修饰。修饰后的血小板用RPMI1640洗涤2次,并调整细胞密度为2×109/L左右。分别将血小板悬液和经mPEG-SPA修饰的血小板悬液,与抗HLA-A2的单价抗血清按1∶1的体积比置22℃3h,再置4℃过夜,对抗HLA-A2抗体进行吸收。取出,以4100r/min离心5min,吸取上清液,分别称为血清3及血清4。然后微量混合淋巴细胞毒试验。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记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α=0.05(标准)结果:血清1、血清2的微量混合淋巴细胞毒试验的结果,同阳性内对照积分制的得分均为6~8分;血清4的微量混合淋巴细胞毒试验的结果是28例得分为6~8分,2例得分为4分。血清3的微量混合淋巴细胞毒试验结果,同阴性内对照积分制的得分均为0分。血清3组的得分为0~2分,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mPEG修饰前后的血小板分别做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未经mPEG修饰的血小板聚集率为(51.21±6.72)%,mPEG修饰后血小板聚集率为(47.39±3.72)%,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为显著性(P>0.05)。
结论:经mPEG-SPA修饰的血小板,其表面HLA-A2抗原的抗原性可被有效遮蔽,且经修饰过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没有受到影响。
结论:
1肝移植患者术前HLA抗体阳性组较肝移植患者术前HLA抗体阴性组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率高,肝移植患者术前HLA抗体阳性提示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几率较高。术后HLA抗体较长时间呈阳性是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原因之一。
2肝移植围手术期发生因HLA抗体阳性所致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必须输注HLA配型相合的血小板或CDC交叉配型阴性的血小板。免疫源性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较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发病率为低,出现此现象可能与肝移植围手术期中使用大剂量的免疫移植药物有关。
3经mPEG-SPA修饰的血小板,其表面HLA-A2抗原的抗原性可被有效遮蔽,且经修饰过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没有受到影响。此方法可能有助于解决血小板临床配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