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间质细胞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成都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072037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严重后果是骨折以及骨折后并发症所致的残疾和死亡。PMOP主要病因在于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为降低卵巢癌发病风险而预防性切除卵巢的妇女更易发生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长期不良反应,这些现象说明绝经后卵巢仍有功能,并发现可能与卵巢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密切相关。本研究尝试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测量绝经后妇女卵巢间质细胞含量来评估绝经后卵巢功能、并分析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绝经后卵巢在骨密度中的保护作用,同时分析阴道超声评估绝经后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可行性,从而为临床决策,尤其是对绝经后妇女因良性疾病需切除子宫时是否预防性切除双侧卵巢作出更个体化、人性化的利弊分析。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就诊均因子宫良性疾病需行全子宫切除术并选择预防性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的绝经后妇女58例,在术前完善阴道超声检查测量双侧卵巢间质容积(Stromal volume,SA),卵巢间质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PSV)、舒张末期低值血流速度(Low 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MV),计算血流阻力指数(Blood flow resistance index,RI)=(PSV-EDV)/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PSV-EDV)/MV,术后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病理医师镜下观察卵巢细胞的结构形态,对双侧卵巢间质细胞进行计数。同时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年测定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及血清雌酮(Serum estrone,E2)、睾酮(Testosterone,T)、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使用术前测值作为其自身对照。根据患者绝经时间分为A组(绝经时间≤3年)以及B组(绝经时间>3年)。对获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个体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且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绝经后女性在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后1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骨密度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在术后1年时骨密度下降约11.2%。2.绝经后女性在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后血清T浓度在术后1月时呈现下降趋势(P<0.05),在术后半年时较术后1月稍有升高(P>0.05),后仍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术后1年时血清浓度与术前无明显差异。3.绝经后女性在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后血清FSH浓度在术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P<0.05),在术后1月时升高明显,后上升较为缓慢。血清LH在术后1月时升高(P<0.05),但术后半年时有下降趋势,但仍较术前高,术后1年时较术后半年又出现小幅上升,但二者均无统计学差异。4.绝经后卵巢间质细胞含量与年龄以及绝经时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5和-0.517(P<0.05)。5.绝经后卵巢间质细胞含量与术前BMD、术前T以及术后1年BMD下降程度呈正相关(P<0.05)。6.绝经后女性预防性卵巢切除术后1月T下降程度与术后1年BMD下降程度呈正相关。7.绝经后卵巢间质细胞含量与阴道高频容积超声下测得SA、PI、PSV、EDV均呈正相关,与RI呈负相关(P<0.05),与S/D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女性绝经后卵巢仍对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若在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手术的同时预防性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将导致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丢失迅速。2.女性绝经后卵巢内分泌功能与卵巢间质细胞含量密切相关,我们推测绝经后预防性卵巢切除造成的骨密度极速下降可能与卵巢间质细胞含量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3.阴道高频容积超声可通过监测绝经后卵巢间质容积以及血流信号评估卵巢内分泌功能。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原发性肝癌,根据其病理类结果分为以下三类,即肝细胞性、胆管细胞性、混合细胞性,其中肝细胞性肝癌占比最多,达到90%以上。肝癌发病隐匿,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对于初诊肝癌的患者中,往往只有30%的患者具有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大部分患者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的机会。对于首诊即出现肝外转移的患者,各大指南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方式仅仅
学位
目的: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是整形外科较为常见,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具有高转移和高复发率的特点,预后较差。本研究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的CM病例临床数据,探讨CM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构建预测CM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有研究发现Ki-67指数与其术后复发、不良预后等密切相关,因此无创预测脑膜瘤Ki-67指数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构建基于影像学、影像组学预测Ki-67指数的模型,并通过相互比较筛选其中预测效能最佳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资料齐全的脑膜瘤患者,设定Ki-67指数≥3%为高表达组(110例),Ki-67指数<3%为低表达组(108例)。由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锁骨上区域解剖较为复杂,而多种肿瘤均可能经淋巴引流转移到此。本课题以食管癌和鼻咽癌作为来自不同解剖区间的肿瘤代表,研究两种肿瘤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分布差异,探索基于筋膜解剖及淋巴引流的不同肿瘤锁骨上淋巴结预防照射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的差异化勾画。材料与方法:纳入锁骨上区域有阳性淋巴结的食管癌和鼻咽癌患者各100例,并收集其治疗前的影像。将分布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痛风是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合并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现有的研究表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性关节炎等疾病中与关节受累、心血管疾病、疾病活动度等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清抗CCP抗体在首次就诊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部的原发性痛风患者中的水平,并进一
学位
目的:对痔发病的因素进行调查,探讨诸多致病因素。为痔病的预防措施及对症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按性别年龄(±3岁)1对1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的来源是在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在我院肛肠科就诊且被诊断为混合痔的患者,人数为312人,而对照组的选择是同时来该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群或其他的非混合痔及肛门疾病患者。同样为312人。主要通过面对面的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而内容包括一般人口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左半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恶性肿瘤常以肠腔缩窄型致急性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对于这类型病人的处理策略目前尚没有达成共识,存在争议。目前常见的手术治疗策略是结肠支架桥接手术(Colonic stent-Bridgeto surgery,CS-BTS)、经肛减压管桥接手术(Transanal decompression tube-Bridge to surgery,TDT-BTS)、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感染是肺移植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肺移植后各阶段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计数与肺移植术后肺炎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以预测肺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材料与方法:纳入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移植病房自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进行肺移植术后随访管理的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集就诊当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肾结石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又以草酸钙结石最为常见。虽然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肾结石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重复干预的比率很高。肾结石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肠道菌群已经被证实与多种疾病有关,本研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草酸钙结石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变化。以便找寻肠道菌群参与草酸钙结石形成的证据,为预防和治疗草酸钙结石提供帮助。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皮肤黑色素瘤(Skin cutaneous melanoma,SKCM)是目前人类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原发性黑色素瘤(Primary Melanoma,PM)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转移性黑色素瘤(Metastatic Melanoma,MM)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10%。MM指的是黑色素瘤的细胞突破皮肤基底膜,扩散到原发肿瘤的局部部位之外并在其他组织中定植。既往研究显示MM患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