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的辨证论治理论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gr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社会价值标准和社会文化的变化,造成了人们思维心理的改变;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带来了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相对于患病率的上升,目前社会、个人甚至部分医务工作者却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极其有限。精神障碍疾病的特性决定了其康复和预防的很大一部分要依靠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所以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尤为重要。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等以情感异常为主的疾病,患者自觉精神上极度痛苦,却又难以为他人所感知,且缺乏相关的特异性医学检测手段,临床诊断存在很大误差。治疗上以心境稳定剂为主的现代医学治疗由于病程长,费用高,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而使得治疗依从性不高。中医中药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基础,传统中草药在价格上的优势,都令中医药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上具有很强的潜能.但是目前的研究现状是,中医药治疗情感障碍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多集中在抑郁症方面,躁狂症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于同属于情感障碍类疾病的双相情感障碍,无论在临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很少。在我国,对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社会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很低。而中医学在这方面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既可以很好地解决患者的痛苦,也可以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提高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和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   基于以上现实状况和研究前景,系统回顾现代医学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治疗经验报道,疏理传统中医学典籍中关于情感障碍的理论认识,临床诊断、治疗经验;整理近年来中医学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等疾病的发展认识,从而总结出中医学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系统认识,将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我国,医疗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对精神疾病症状的描述记载。先秦时代,就有应用情志疗法(意疗)治疗精神疾病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更有根据“身-心同调”理论来预防精神疾病的系统论述。在传统中医学中,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和抑郁两个临床相分别属于“癫狂”和“郁证”的范畴,但是不能完全等同而论。其发病机制多为情志不遂,扰乱气机,进而引起五脏生理功能的紊乱,导致病理产物的出现。这些病理性改变又反过来影响人体的神志。病因上多认为与外感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先天禀赋,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气血凝滞;痰火、气郁、血瘀等有关。治疗上按照辨证论治理论方法,审查发病时的症状以及人体舌苔、脉象等异常,分证治疗。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临床报道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传统中医学以“癫狂”和“郁证”两个病证来概括双相情感障碍疾病,这种命名是很不准确的.针对双相情感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抑郁和躁狂两个时相,中医当以“狂郁”为病名.在发病机制上,明确其辨证的总体要点是:禀先天遗传之基,复为七情所伤,视正邪虚实而发,以气血紊乱而始,随阴阳消长而变,顺五脏生克而治。即是说,对于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辨证的时候,要先明确该患者的病史,通过询问调查其家族病史,个人发病史,用药情况,生活习惯,人格个性特点等,以此作为辨证的基础背景。然后根据导致患者发病的诱发情感因素,确定其七情归属,判别病证阴阳.按照当时人体的邪正盛衰情况来推测疾病发展的趋势。在辨证中还要仔细审查气血的运行情况,判断气滞和血瘀的程度,是否存在肝郁,有没有产生痰火等.临床治疗中要随时注意人体的阴阳消长往复情况,按照脏腑五行的生克原理和病理产物的产生情况,阴阳虚实情况来综合考量,评估患者所处疾病发展阶段中有无导致躁狂-抑郁转相的危险性,从而选择适当的药物和辅助治疗方法来进行干预.本研究根据《灵枢·通天》阴阳五型人的人格体质特征学说来阐述不同类型人群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易感性和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人体的邪正盛衰变化来分析机体在双相情感障碍疾病发病学上的机制。根据人体七情的阴阳属性来分析七情过极在导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过程中的直接致病作用,以及七情内伤和五脏合和在致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在辨病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医学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和抑郁两个临床表现的时相性划分,分析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时相的发病要点:患者在先天禀赋遗传的疾病易感因素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正气虚实情况,在受到程度强烈而持续时间有限的社会生活因素刺激的情况下,当人体正气不能够有效抗御这种程度邪实的侵袭,就会发病。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时相的发病要点:患者在先天禀赋遗传的疾病易感因素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正气虚实情况,在受到程度不是十分剧烈但持续时间较长的社会生活因素刺激的情况下,各种负性情感的反复低强度刺激会导致机体正气的伤损,从而在此基础上引起发病。负性事件的刺激所产生的如以悲、忧为主的情感使得机体内部产生相应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心气虚损,脾运受困的症状表现。过悲又主损肺,导致肝木不受肺金克制而出现亢旺,心脾的虚损和肝气的亢旺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病理改变而使疾病的发展不断演进。   本研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和抑郁相两个临床相之间的转相变化机制。并且以躁狂相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例,按照未经药物治疗干预的自然病程演变过程和施加药物治疗干预的病程演进两种情况予以分别论述。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老年患者生理特征、发病、预后和转归,以及少年和儿童、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发病、预后,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同样也根据阴阳学说和人体营卫循行理论机制详细阐述了双相情感障碍伴发的主要躯体症状—失眠的发生、发展机制。另外本研究还总结了中医学关于情志相胜法治疗精神障碍类疾病的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与人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学说相结合,探讨了应用这种疗法治疗情感障碍类疾病的方法和机制。总结了中医学中关于精神疾病在预防医学“身一心同调”方面的理论学说,在“治未病”理论思想指导下为双相情感障碍的的预防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最后,对研究的过程、方法、主要内容加以说明,并就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对于该疾病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提出了个人见解。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张涵)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双引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目的和意义: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有的还伴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常缠绵难愈,多
目的:  通过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与正常妊娠妇女的一般情况与体质类型进行调查,探讨早期先兆流产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为临床上防治本病提供参考。  方法:  
研究背景: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在祖国医学史籍没有专门记载,现代中医根据CVA症状把它归于“热咳”、“哮咳”等范畴,现代医学称其为隐匿型哮喘,认为CV
本文中医哲学气学源流分别从哲学层面和医学层次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气的源流考   本文中医哲学气学源流分别从哲学层面和医学层次加以论述。认为气学历经了实践观察
Influenza is an acute respiratory communicable disease which, during epidemics, can cause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Since 1949, WHO established an intern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