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相对波段功率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ianqu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颈内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与局灶性脑梗死在头颅CT未显影阶段脑电图相对波段功率的分布差异以及动态监测急性大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起病后不同时间段的的相对波段功率变化趋势,旨在探讨脑电图相对波段功率在急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及重症卒中预后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本研究为卒中单元的神经监护模式发展提供一种客观、直观、易于床边监测的脑功能监测方法。[方法]:本研究的研究组分为早期诊断组、动态趋势变化组,两组分别设置对照组。早期诊断组:该研究组共计纳入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38例(局灶性脑梗死20例,大面积脑梗死18例),EEG正常的同期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及招募的对照组患者分别采取8通道中央导联的记录模式进行常规EEG及RBP趋势图监测,研究组保证发病24内完成床边EEG检查,每次至少监测30分钟。观察梗死部位脑区与对侧脑区、梗死侧枕部脑区与健侧枕部脑区的RBP变化并对比分析。比较局灶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正常对照组的RBP差异。动态趋势变化组:本研究组共计纳入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0例,同期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分别在发病后48小时内、第5-6天、第10-11天进行床旁EEG监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照组患者相应在入院后48小时内、第5-6天、第10-11天进行床旁EEG监测。在起病1个月时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根据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8小时内、第5-6天、第10-11天三个阶段时的脑电图RBP动态变化趋势,进一步比较存活组、死亡组、对照组间RBP趋势变化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梗死部位脑区与对侧脑区比较:局灶性梗死组在各波段RBP上均表现为不对称性,病灶部位脑区δ波、θ波RBP较对侧显著增大(P<0.01),α波、β波的RBP显著减低(P<0.01);大面积梗死组RBP的分布亦存在不对称性,患侧脑区δ波RBP较对侧显著增大(P<0.01),α波、β波的RBP显著减低(P<0.01),但θ波RBP双侧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梗死脑区均表现为δ波、θ波RBP增大(P<0.01),α波、β波的RBP减低(P<0.01)。枕部RBP变化:两组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双侧枕部各波段RBP上均表现为不对称性,梗死侧枕部较健侧枕部δ波、θ波RBP值增大,α波、β波的RBP降低(P<0.05);健侧枕部RBP与对照组比较,大面积组表现为δ波、θ波RBP增大,α波、β波的RBP降低(P<0.05),局灶性组中,除θ波RBP轻微增高外,δ波、α波、β波RB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1、梗死脑区RBP于48h内、5-6天、10-11天三阶段趋势变化。死亡组、存活组患者住院期间梗死脑区δ、0、α、β波段的RBP值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两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P<0.05),而对照组四个波段的RBP值三次监测中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梗死脑区6、θ波RBP值三个时间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α、β波RB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住院时梗死部位脑区的δ、θ、α、β波RBP值无明显差异(P>0.05)。死亡组的δ波段RBP值三次监测中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存活组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天时仅略高于入院时水平;5-6天时死亡组δ波RBP值上升的幅度远高于存活组。死亡组的梗死部位脑区θ波段RBP值三次监测中表现为持续下降趋势;存活组表现为先下降,中后期监测无明显变化;中期监测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死亡组的梗死部位脑区α波段RBP值三次监测中表现为持续下降趋势;存活组α波段RBP值在1周内基本维持在入院时水平,此后逐渐升高,但10天时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死亡组α波段RBP值整体趋势显著低于存活组。死亡组β波RBP值住院期间表现为先下降,再轻度回升的趋势,10天时仍低于入院时水平;存活组β波RBP值1周内基本维持在入院时水平,此后有逐渐升高趋势;死亡组β波段RBP值整体趋势显著低于存活组。2、病灶对侧脑区RBP于48h内、5-6天、10-11天三阶段趋势变化死亡组、存活组患者住院期间梗死对侧脑区δ、θ、α、β波段的RBP值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两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四个波段的RBP值三次监测中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对侧脑区δ、0波RBP值三个时间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α、β波RB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梗死灶对侧脑区δ波RBP值入院期间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存活组病灶对侧脑区δ波RBP值在6天内逐渐升高,此后逐渐下降,10天时基本恢复至入院时水平;存活组病灶对侧脑区6波RBP值的整体趋势远低于死亡组,三次监测中差值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死亡组梗死灶对侧脑区0波RBP值三次监测中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存活组,梗死灶对侧脑区的0波段RBP变化趋势为6天内逐渐下降,后两次监测结果无明显差异;死亡组病灶对侧脑区e波RBP值的整体趋势远低于存活组。死亡组梗死灶对侧脑区α波RBP值的变化趋势为先下降,6-10天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变;存活组梗死对侧脑区α波的变化趋势为先逐渐下降,尔后逐渐上升,10-11天基本恢复到入院时水平;死亡组病灶对侧脑区α波RBP值的整体趋势远低于存活组。死亡组病灶对侧脑区β波RBP值变化趋势为,5-6天逐渐下降到较低值,10-11天时略有回升,但仍低于入院时检测值;存活组,住院期间先呈下降趋势,此后逐渐升高,第三次监测结果已高于入院时水平;两组入院时处于相同水平,此后的下降趋势中死亡组的下降幅度远大于存活组,降低至较低水平,10-11天时仍未有大幅度回升。3、梗死脑区与对侧脑区趋势变化的配对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住院期间双侧脑区的α、β、0、δ波段的RBP值均有随测量时间段变化的趋势;死亡组的四个波段在双侧脑区的变化趋势均具有不一致性;存活组6、α、β波段双侧脑区的变化趋势具有不一致性,0波段的变化趋势还不能认为双侧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四个波段双侧脑区的分布水平均呈现不对称性,梗死脑区的α、β波RBP值三个时间段均显著低于对侧脑区,δ波RBP值均显著高于对侧脑区,死亡组α波的双侧不对称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死亡组患者入院时梗死脑区θ波段RBP值高于对侧,此后两次监测双侧脑区的0波段RBP值均呈下降趋势,梗死脑区的下降幅度远大于对侧,中后期监测时,梗死脑区显著低于对侧脑区;存活组入院时双侧脑区0波段基本对称,此后渐呈现出不对称性,中后期监测时,梗死侧脑区的0波段RBP值均显著低于对侧。[结论]:1、脑电图RBP对于CT尚未显影阶段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具有早期定侧意义,结合枕部的RBP变化,可初步鉴别大面积脑梗死。2、急性大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梗死脑区、对侧脑区的α、β、θ、δ波段RBP值住院期间均有随监测时间段变化的趋势,1个月时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住院期间各波段RBP变化趋势均呈现明显的差异性。重症半球梗死患者住院期间RBP变化趋势的动态监测可及时反映其脑功能变化,对于评估病情及一个月时的生存机会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经济的发展史也是城市的发展史,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这些都会增加对农用土地的需求,城市的发展需
通过对日本社会资源节约,特别是能源节约状况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深深感到:与日本节约型社会建设活动相比,我们所做的事情还是很少,对其意义的认识远远不够,借鉴日本的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全世界癌症报告2014》指出,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新增人数和死亡病例均占世界首位。肝癌发病率位于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第四位,病死率位于第三位。严峻的形势给
现代烟草农业,是指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生产方式通过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
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途径。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当
学习三类"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认识"中的某一知识后,学生的作业、考卷中常会出现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教师应对"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三类
目的:探讨社区Ⅲ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病患疗效。方法:对137例脑卒中患者的组织科学、合理的Ⅲ期康复治疗。结果: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137例患者较治疗前极大好转。结论:此康复运动
进入21世纪,全球变化研究有力推动了土地利用研究的进展,并已全面改变了人们对土地利用研究的认识理念与研究方法。在我国,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
科学,技术和创新(STI)已经逐步被很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动力。结果显示,创新是被大家所接受的,但是制度上的弱点阻碍了所需结果的产生。本文旨在探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到制度的作用和其他因素。本文主要关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国家,不包括北非和中东。部分内容也会涉及到西方某些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比较。本文在考虑制度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创
记得辛弃疾曾说过“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诗强说愁” ;后来读了点史书 ,颇感辛弃疾这句话或有故意为之的嫌疑 ,因为他根本生活在一个相当不安宁的时代 ,少年时似应已领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