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类赋彩”的理论来自中国古代魏晋时期谢赫的《古画品录》,是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之一,即绘画的设色方法。从魏晋时期至今都在不停地探讨,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见解。时至今日,“随类赋彩”依然是中国画重要的施色技法。笔者在进行中国画色彩研究时发现,目前关于“随类赋彩”的著作很多,但大多数是史论层面的梳理。也有不少画家进行技法上的拓展,但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空间。随着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给中国绘画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类赋彩”的理论来自中国古代魏晋时期谢赫的《古画品录》,是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之一,即绘画的设色方法。从魏晋时期至今都在不停地探讨,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见解。时至今日,“随类赋彩”依然是中国画重要的施色技法。笔者在进行中国画色彩研究时发现,目前关于“随类赋彩”的著作很多,但大多数是史论层面的梳理。也有不少画家进行技法上的拓展,但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空间。随着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给中国绘画带来很多新鲜血液。经过很多画家和学者不断地研究探索,特别是在工笔画设色方面,逐渐拓宽了“随类赋彩”这一概念,增加了很多新观念、新元素和新方法,为中国工笔画创作增添了活力。绘画作品不断出现各种新面貌,其审美和艺术追求也在不断变化。“随类赋彩”的方法也不断革新并发展,作品风格更加多元化。但技法革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疏漏,包括理论层面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其延伸、拓展和补充。在绘画中,特别是工笔画中,“随类赋彩”随什么类?赋什么彩?类有哪几种?赋还有哪些新方法?“随类赋彩”怎样在当代新工笔中转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将其再深入再研究的命题。另外,在科学用色方面,如,对比色、同类色、不饱和色的运用,色彩空间关系和色彩虚实关系的创新等都可以再展开探索。此论文从不同的视角论述“随类赋彩”,希望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研究提出一个新的参考方向。
其他文献
油画艺术在传入中国伊始就是以具象的面貌出现的,建国以来我们又基本沿袭苏联学院派的具象教学模式。具象油画在中国油画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西方的油画领域也是较为重要的绘画形态,影响着当今中国油画创作者的创作模式与理念,同样也影响着我本人的艺术创作。具象油画作品中的“抽象”观念,是为了跳脱出自然物象的客观限制,了解其真正的内在本质而存在。对画面的抽象化处理则是艺术创作者根据客观现实以及自身创作经历、创
中国书画赖以绢质楮素,承载古人幽微之境。奈何楮素不坚,历代兵火丧乱、霉侵蠢噬,多散佚残破。幸而传承千载之传统书画修复技艺,维书画流转也。然其弊,亦不可不察也,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基础,也无对书画自身诉求的“解读”,加之修复者本身素质的良莠不齐,致以修复效果千差万别。传统的修复理念可察之古人性灵,关乎书画本体;而西方修复理论以布兰迪《修复理论》为代表,辩证对待艺术品各种价值,科学的权衡后进行干预,且具有
随着雕塑中物质材料语言的深入发展,对于物质类型的划分也变得越来越细致,软质材料也成为近年来雕塑家频繁使用的物质媒介。对于以软物质为主要媒介的雕塑研究和梳理工作也变得必要起来。笔者以自身艺术实践中对于软物质媒介的使用作为兴趣出发点,结合现当代雕塑中软质材料呈现的形式和观念,以对物质媒介,即材料的使用和研究的视角来看待软质材料雕塑的形式特征和观念表达。通过对软质材料研究的历史及发展现状,提出可变的形态
柯尔内留·巴巴(C.Corneliu Baba)作为20世纪东欧国家中最杰出的油画大师,他的艺术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达到了统一。上世纪60年代,巴巴的作品被引入到中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一批油画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非传统的架上绘画艺术也随着科技、观念的更新及艺术本身所具备的消费属性的增强而逐步趋向主流地位。历经了古典、现代、当代之后,艺术本身所具备的情感性
马奈是19世纪重要的画家,毋庸置疑的是其作品具有划时代意义,马奈的宗教绘画在宗教题材的这个范畴内来说同样是划时代的。马奈一生中只有两张宗教题材的绘画,且都是在其艺术生涯早期。马奈的早期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与《奥林匹亚》都是异于传统的,具有反叛精神的绘画。人们很难把宗教题材这种传统的主题绘画同马奈联系到一起。所以本文要研究为什么马奈要画宗教题材,以及他的宗教绘画究竟有什么独特性。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中国画中的“线性”特质很早就体现出其时序性特征,中国画的线性艺术语言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的独特语言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殊的审美观与世界观。从最早的石窟壁画中就是以线为主要绘画表现形式,原始的甲骨文字就体现出了线条艺术的书写性,在敦煌石窟壁画中能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线条的秩序性与节凑感。随着书法艺术的高度成熟,线条作为独立的艺术语言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画家都受到书
当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图像的时代,我们的视觉受到图像的指引,“观看”成为一种选择行为,不同的观看方式看到不同的世界。观看不只是视觉的看到,还是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文以“观看”为主线展开,将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和观众的接受活动联系在一起。对于艺术家来说,每一幅作品都反映了其独特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他们在观看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被观看的图像,而观众作为“观看”的主体,也以“隐含”的方式参与在创作活
针灸起效作用机制是针灸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基于还原论进行的针灸描述性、验证性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多为线性研究,研究两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对针灸的网络调节作用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文章从制约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瓶颈入手,客观分析了导致现有问题的原因,总结了针灸基本特点与网络生物学研究模式的共同之处,提炼总结出针灸网络生物学的概念及基本研究内容,并阐述了从外泌体入手进行针灸网
绘画作品是一个时代的镜子,它能够反应这一时代人们的观念、习俗、文化遗存,具有历史参考研究价值。本文所研究的“婴戏图”指的是以“描绘孩童嬉戏玩耍”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人物画作品,它真实还原了宋代儿童的生活状态。在两宋时期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统治者对绘画的痴迷、宋代画院制度兴起等等原因,使婴戏图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因此宋代婴戏图无论从造型表现还是生动性上相比于前代都更加地驾轻就熟、游刃有
本文以文徵明的《拙政园诗画册》作品对园林山水画图式进行个案研究,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拙政园与《拙政园诗画册》,园林与绘画在发展进程中相互促进,园林与山水画、造园理论、画论、诗词的互动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文徵明《拙政园诗画册》的三十一幅园林山水画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七种园林山水画图式分别是“竹林图式”、“松石图式”、“溪岸图式”、“高士隐居图式”、“登高望远图式”、“飞虹图式”和“奇石假山图式”。这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