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色的歌者 ——探析柯尔内留·巴巴的绘画语言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nfang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柯尔内留·巴巴(C.Corneliu Baba)作为20世纪东欧国家中最杰出的油画大师,他的艺术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达到了统一。上世纪60年代,巴巴的作品被引入到中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一批油画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非传统的架上绘画艺术也随着科技、观念的更新及艺术本身所具备的消费属性的增强而逐步趋向主流地位。历经了古典、现代、当代之后,艺术本身所具备的情感性、审美性的功能逐步衰落,反而更加凸显了商品价值。然而,仍有一小部分画家坚定地遵从着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挖掘艺术语言发展的可能。柯尔内留·巴巴就是这样的人。2019年,柯尔内留·巴巴作品在我国六个城市先后举办巡回展览,再一次引起轰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现实主义画家,他所绘制的具象写实作品在历经半个世纪时间冲刷之后再次引起艺界的关注,他的成功能否为当代写实绘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笔者认为,对于巴巴绘画的研究是当代艺术工作者不容小觑的一个话题。本文直接从巴巴的绘画表现语言着手进行拆解、重组、归类,通过对不同时期作品的画面造型、色彩、结构的分析提炼,从笔者认为对巴巴产生重要影响的生命体验与人性凸显两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探析巴巴对油画语言的运用,总结共性,归纳个性,重点挖掘蕴藏在巴巴作品背后更伟大的力量。同时结合当代写实绘画发展现状和笔者的创作体会,探讨巴巴绘画思想的当代价值及意义,希望为当代西方架上绘画及当代写实绘画的研究思路和创作灵感提供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作为民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私立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美专”)在近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公办美术学校。在现有研究中,相较于上海美专洋画教育、洋画社团的广受关注,该校的中国画教育常被选择性忽视,或被以“维护传统文化”的论调草草讨论之。本论文通过深入研究上海美专教师个体、特定中国画教师群体在该校各历史阶段提出的中国画教学策略,试图归纳出中国画教育在私立美术学校中的独特发展路
这是一篇关于德加素描的个案研究,德加作为十九世纪的素描大师,其素描集学院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等元素于一身,独具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德加素描构图、线条和光影三个角度入手,对其素描构图上随意性,线条的力量感且模糊,光影明确自然等特点进行分析论述,德加素描特点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受诸多原因综合影响的;第二部分,以文献分析和图片对比等方法,从时代背景
在多年的雕塑创作研究和实践中,笔者一直在创作主题、创作形式、表现手法等问题上进行着艰苦的探索。本文从雕塑的起源入手,通过对现有文献和实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势”在雕塑创作中的重要性和规律性。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阐释了雕塑的“势”。空间上的“势”是雕塑本身的运动,时间上的“势”是指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受到人文思想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汉代墓葬雕塑中优秀作品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个人雕塑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作为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一直都是艺术史论家们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国内对塞尚艺术实践的研究既不够深入,也未能解释清楚塞尚为何被大家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从表面上看,塞尚和科学技术之间并没有很直接的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从艺术与科学历史性关系的视角出发,借助国外艺术科学史和艺术技术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欧洲光学理论与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社区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而社区档案建设是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社区档案的建设质量对于社区和谐发展有着一定影响。基于城乡平衡发展战略和区域均衡发展政策,本文主要目的是对记录基层群体生活的县级市社区档案建设提出优化策略。通过调研县级市社区档案建设现状,发现县级市社区档案建设在管理人员方面、管理规范方面、档案资源方面以及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均存在问题和不足。借鉴学习国内外社区档案建
由消费文化的主导、科技进步的促进与传播媒介变化的影响下生长起来的卡通造型艺术,其借鉴卡通的视觉形式后创作的艺术作品,承载了在商业社会和消费文化中成长的一代人对生活与自我的诠释。在展开对卡通造型油画诸项形式语言的分析与典型作品的分类展示后,本文展开对卡通造型艺术优劣性的思考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在内在的批判反思与外在的产业链建设两个角度作出解析与构想。
如果说众多艺术表现形式是一首悠扬的乐曲,那么绘画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绘画是以线、色、面等元素为主在二维平面上绘制出具有一定内涵的平面视觉的艺术样式。与绘画相比,造型的表现力、体积感则是浮雕艺术表达的重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则经常把浮雕感作为评判绘画的标准,到了现代,平面的绘画与三维的浮雕更是在空间形态的认识和表现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丰富性。因此,我选择研究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与浮雕感在空间上
油画艺术在传入中国伊始就是以具象的面貌出现的,建国以来我们又基本沿袭苏联学院派的具象教学模式。具象油画在中国油画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西方的油画领域也是较为重要的绘画形态,影响着当今中国油画创作者的创作模式与理念,同样也影响着我本人的艺术创作。具象油画作品中的“抽象”观念,是为了跳脱出自然物象的客观限制,了解其真正的内在本质而存在。对画面的抽象化处理则是艺术创作者根据客观现实以及自身创作经历、创
中国书画赖以绢质楮素,承载古人幽微之境。奈何楮素不坚,历代兵火丧乱、霉侵蠢噬,多散佚残破。幸而传承千载之传统书画修复技艺,维书画流转也。然其弊,亦不可不察也,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基础,也无对书画自身诉求的“解读”,加之修复者本身素质的良莠不齐,致以修复效果千差万别。传统的修复理念可察之古人性灵,关乎书画本体;而西方修复理论以布兰迪《修复理论》为代表,辩证对待艺术品各种价值,科学的权衡后进行干预,且具有
随着雕塑中物质材料语言的深入发展,对于物质类型的划分也变得越来越细致,软质材料也成为近年来雕塑家频繁使用的物质媒介。对于以软物质为主要媒介的雕塑研究和梳理工作也变得必要起来。笔者以自身艺术实践中对于软物质媒介的使用作为兴趣出发点,结合现当代雕塑中软质材料呈现的形式和观念,以对物质媒介,即材料的使用和研究的视角来看待软质材料雕塑的形式特征和观念表达。通过对软质材料研究的历史及发展现状,提出可变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