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园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分异及其对土壤管理的响应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碳循环研究的深入,土壤有机碳研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热点之一,也是当前土壤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研究选择海南中部山区成龄胶园内长期深沟盖草培肥后的土壤(萌生带-M、施肥穴壁-B与施肥穴底-D),通过室内测试与统计分析,研究这些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分异特征,揭示长期深沟盖草培肥后胶园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异特点,为维持热带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胶园土壤的总有机碳、大小分组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微团聚体分组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点,主要集中在施肥沟沟壁,虽然差异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施肥沟沟壁处的指标都优于萌生带与施肥沟沟底。胶园土壤>250μm团聚体颗粒组中的有机碳占全土有机碳总量的比例最高,都在65%以上,而53~250μm与<53μm团聚体颗粒组中的有机碳占全土有机碳总量的比例都很少。胶园土壤腐殖酸C、胡敏酸C、富啡酸C和球囊霉素(Glomalin)相关土壤蛋白GRSP含量均呈现施肥沟沟壁最高的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点。此外,腐殖酸C、胡敏酸C、富啡酸C、HA/FA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总有机碳与GRSP、腐殖酸C与GRSP、司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胶园土壤水溶性C变化规律为:施肥沟沟壁(47.42 mg/kg)>施肥沟沟底(44.16 mg/kg)>萌生带(41.84 mg/kg)。但是胶园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C与其它结果不同,施肥沟沟底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C含量最高,平均为1.99mg/g。而总有机碳与水溶性C、微生物生物量C间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海南成龄胶园长期深沟盖草培肥后萌生带-M、施肥穴壁-B与施肥穴底-D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情况的研究,发现有机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各组分有机碳均主要集中在施肥沟沟壁中,尽管未能达到显著水平,但施肥沟沟壁土壤有机碳均高于萌生带与施肥沟沟底,说明长期深沟盖草培肥使得胶园土壤有机碳分布发生明显的空间分异。建议在今后对橡胶土壤的研究中,施肥沟也作为采样的一部分,能更好地反映土壤相关性质的变化。
其他文献
摘要:首先指出高校“80后”辅导员价值取向呈现出五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在体认主流价值取向的同时,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主体意识增强,思维趋于自我化;价值目标趋于多元化,但开放性、包容性特征明显;价值评价趋于理性务实,义利兼顾;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主动迎接工作的挑战等。市场机制、中西文化的融合、“80后”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社会认同度不高是影响“80后”辅导员价值取向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应从明确辅导
汞是一种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土壤中的汞能够通过作物吸收并沿食物链传递至人体,在人体中具有累积效应,摄入过多的汞会损害消化、神经、泌尿及循环系统。汞已成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的必测项目之一,其定量检测对于正确评价土壤汞的库存量、及时开展土壤汞的污染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汞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选择性好、简单快速等特点,已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为快速而准确地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锻炼和培养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伴随着高校社团队伍的日益壮大。社团自身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列述了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整合好社团资源,发挥好社团的优势资源互补,提出了高校社团健康发展的新办法,以图探索高校社固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资源整合;社团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32